2012年的夏天,80万一把从英国空运而来的天价座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新奇赛制,让人们聚焦到一档花费200万人民币从荷兰Talpa公司引进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它一炮而红成为现象级节目之后,不仅打破了中国综艺市场的沉寂,更“指引”着这几年我国的电视综艺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2012年中国综艺只有数十档,2015年超过200档,到2016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各类综艺节目多达400余部,类别涵盖体育竞技、户外生存、法制侦探、多元游戏等多种样态。现象级节目不断涌现,不论是浙江卫视已播出四季的《奔跑吧,兄弟》,东方卫视的喜剧类选秀节目《欢乐喜剧人》,还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据索福瑞媒介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12月18日,《奔跑吧,兄弟》的收视率达到了5.284%,这一数字在中国是空前的,因为还有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网络收看这一节目的。网络综艺终于迎来井喷时代,《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综艺节目好评如潮,《爸爸去哪儿》第四季网络播放量达到20.61亿。无疑,中国综艺市场的规模正在急速扩张,比以往更加吸引眼球。综艺节目全天收视比重从2007年的8.2%增至如今的14%以上,但看似欣欣向荣的综艺市场却是被外来引进综艺撑起半边天。
好声音的余热还未褪去,2013年,中国就迎来了综艺“版权引进年”。
据统计,当年各电视台播出的引进海外模式节目多达56个,平均每个月有2档引进版权节目在各大卫视播出,并且几乎都担起了“挑大梁”的重任。中国综艺节目走上了引进海外版权的漫漫长路。
如同“生物入侵”一般,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生命力、适应力极强的“外来物种”被大批引入中国,而并没有形成规模的“本土物种”——中国原创综艺,正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压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期不断有零零星星的中国原创综艺崭露头角,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多档综艺被称赞为综艺热潮中的一股“清流”,在收视率和口碑上双线飘红。然而,这股“清流”是否能够滋润略显贫瘠的综艺土壤,迎来中国原创节目的春天?
唯有资金充足的土壤,才能焕发综艺的春天。但遗憾的是,广告主更情愿把资本投在优质的进口模式上。招商引资时,由于投资商可以看到国外节目的具体形态,又不必再经历试水的冒险,因此也更青睐舶来品。
除了极少数卫视能够凭借热门综艺获得巨额冠名费,绝大部分卫视节目越来越难接到广告订单。乐正传媒研发与咨询总监彭侃介绍说:“由于行业的马太效应,龙头综艺节目的广告收入也许会越来越高,但是对于二、三线卫视和普通节目来说,招商将会更加困难。”优质的节目在高投入、高收视、高收益中良性循环,其他不少节目则困顿在缺乏资金、制作水平低、收益低的恶性循环中。
原创综艺的吸金能力严重不足?事实证明,实力才是名利的前提。东方卫视“现象级”原创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第一季也是“裸奔”的——没有广告商看好。但主创团队还是坚持用一年多的时间连续做了两季。制作了100多个段子,相当于春晚20年的创作量。在播出中,收视率多次超过《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两档老牌劲旅。从不被看好到赢得上亿冠名,《欢乐喜剧人》完成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由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也同样被冠名费困住过。从去年年初开始,制作人董卿曾数次参加节目资源推介会。直到今年1月,这档节目才终于找到了赞助商,开始录制。激烈的竞争下,资金的支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生死,过不了冠名费这一关,还没来得及放入市场检验,很可能就在资金贫瘠的土壤中夭折。
2012年《中国好声音》首季的决战之夜,以超过6%的收视率正式落幕,这档引自国外版权的音乐节目,在国内名利双收,成为了各大电视台效仿的对象,次年,更多音乐选秀类节目被搬上荧屏。
广电总局的这条“限娱令”控制了各大电视台一窝蜂地引进内容雷同的综艺,这是否能给本土原创产品一个冒头的空间呢?
引进狂潮刚刚平息,各家卫视又打出“中外联合开发”的新旗号,开打政策的擦边球。彭侃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国内引自于海外模式的节目有所减少,2013年有56档,2014年有62档,2015年是50多档。太多的模式被引进加上广电总局的新政策,很多节目从引进模式转向了联合研发、联合制作。”
所谓“联合制作”,就是在以原版节目为基础,支付版权费用的前提下,原版制作团队指导中方团队跟踪或拍摄。从购买版权到联合制作,不过是升级了引进模式。市场上这样的“综艺加盟店”层出不穷。有媒体曾做过统计,2013年至2015年,中国电视荧屏上,韩版综艺就有21档,打着“中韩联合研发”旗号的节目达8档以上。我国依旧没能摆脱引进国外综艺这根拐杖。
2016年6月,广电总局发出“原创令”,明确指出“中方未取得完全知识产权,视同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管理”,禁止了“联合研发”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但同时,由于没有了版权引进的保护问题,中国综艺市场可能再次陷入“山寨横行”的局面。韩国广电行业2016年12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17年上半年将有7档抄袭韩国节目的中国综艺节目开播。多年的“拿来主义”,让中国综艺节目在原创的道路上走得困难重重。
时至今日,“限模令”、“限童令”、“限韩令”等政策文件纷纷出台,给几个拥有稳定模式和稳定受众群体的引进节目造成了较大冲击,例如《爸爸去哪儿》第四季转战网络芒果TV,远离卫视战场。广电总局的调控在缩小各大卫视差别的同时,也刺激着国产综艺内容的原创力,推进了国产综艺的创新和发展。当广电总局的调控使“拿来”变得困难,原创便成了各大卫视今后不得不选择的出路。
从节目存活周期来看,不论原创还是引进,经验丰富、资金充足的一线卫视是综艺节目更好的培育者,它们是否有意向重点培育原创节目呢?
2016年前31周各省级卫视全国35城收视超过0.7%的节目共计54档,大部分节目均来自原创或者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创新的节目。从目前来看,江苏卫视引进节目数量较多,而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自主研发节目量较大,且均有较好的收视表现。一线卫视的创新力量逐渐显露,从被动走向主动,研发的数量和品质也逐步提升。
对于二三线卫视来说,它们似乎更需要一个一击即中的好项目。市场竞争激烈,引进国外成熟节目,投入低回报高风险小。相反,原创节目耗时费力,风险也大。另外,国内版权意识不强,国外模式常常被克隆,原创作品被模仿也时有发生,如此循环势必打击本土原创团队的决心与信心。在这样的电视行业氛围下,二三线卫视很难做到创新。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说:“中国人无法接受每天吃同一道菜,中国人的喜好变化快,中国综艺在短短的40年中口味变了18次。”虽然综艺生命周期长短不是衡量综艺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但面临的问题是:由于迅速的更新换代,一些优质的中国原创综艺尚未被世界熟知和检验即被市场淘汰,对自身可持续的创新和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根据腾讯娱乐白皮书数据,截至2016年11月底,无论电视还是网络平台,综艺数量都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卫视语言类节目数量翻了一倍,网络自制的语言类节目增幅近5成。
同样选择以脱口秀为突破点的原创综艺,在国内闯出了一片天。《奇葩说》、《天天向上》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亦有较高的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
而脱口秀却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刻且长远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依托于文化,文化不适配则会阻碍传播。在美国播出了14年之久的艾伦秀,引进中国后反响平平。然而一档由各国青年讨论的韩国脱口秀节目《非首脑会谈》,因展现了多元文化而吸引眼球,被江苏卫视成功引进。这反映出当地文化和习惯才是脱口秀节目长久生存所需的养分。
放眼全球不难发现,选秀和真人秀节目相比脱口秀被各国接纳的程度更高、引进数量更多,意味着它们更容易在世界范围迎来春天。《中国好声音》的鼻祖——《荷兰之声》在全球遍地开花,被引进至62个国家和地区,且均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与脱口秀不同,像好声音这样的选秀节目选择削弱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重视同质化,让这档节目如同变色龙一般,在任何国家都能茁壮成长。
从图中看出,脱口秀是我国原创的优势,基于中国文化的语言节目在国内掀起了热潮,比如辩论类语言节目《奇葩说》内容新颖,却难以被其他国家模仿或引进。在相对容易成功传播的选秀和真人秀方面,我国综艺仍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好声音”系列节目的原创成员、荷兰Talpa电视制作公司的常务董事马尔滕·梅吉斯说,品牌越大,在国际上就越容易被接受。Talpa公司非常重视品牌国际化,设立了国际授权团队、国际制作人团队、品牌授权团队支持各国签约的好声音节目。由此可见,制作节目之余重视品牌国际化,同样值得借鉴。
引进模式狂热、吸金能力不足、节目形式单一等问题让中国原创综艺处于在夹缝中求生的状态,但这也是全世界电视节目发展的正常阶段。如今,越来越多的原创作品崭露头角,综艺发展态势让制作人和观众都看到了原创的春天。越来越多的综艺人意识到,引进热潮终将褪去,自主创新方是对综艺最大的尊重,也是今后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