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稿
2020年8月7日
新华社上海8月7日电 题:构建双循环 闯出新天地——从长三角看中国外贸新动能
新华社记者周蕊、何欣荣、屈凌燕
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在外向型经济高地长三角,上半年浙江出口额增长3.3%,安徽出口额增长3.2%,上海出口额增长0.7%,纷纷实现正增长。上半年江苏出口额下降5.6%,但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3个百分点。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长三角外贸企业一面拓展国际市场新客源,一面挖掘国内市场新需求,新动能在“双循环”中奔涌。
一朵“云”上来相会 长三角搭上“新业态”快车
既是外贸重镇,又是信息技术产业高地——面对疫情冲击,长三角发挥一朵“云”的优势,帮助企业“危中寻机”,实现逆势增长。
云上直播,面向全球市场展示新品。
40多名外贸员经过专门培训后化身“主播”,在镜头前“全天候”向全球客户介绍产品特性、解答高频问题——这是南京敖广集团“直播间”里的一幕。
敖广集团品牌中心总监茆国泳说,直播大大提升了疫情下交流的便利,也帮助企业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订单。
云端办展,不见面也能谈生意。
近日启动的第30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转向“云端”举行,3500多家参展企业和2万多名采购商的规模与往年大致相当,会期仍为5天。
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经理助理吴惠萍说,线下展会里,丝绸服装的花色、光泽、版型等很直观,因此产品图相对比较简单。搬到线上之后,企业为拍摄图片和小视频专门使用了模特,还对每件样衣做了一些搭配,更好地展示服装之美。
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峥说,通过线上展会,中国企业和国际买家之间可以保持“粘性”。“线上交易会为中外企业搭建了一个公共平台,一旦需求复苏,生产供应立即就能跟上。”
云上交易逆势增长,“对冲”疫情冲击。
今年上半年,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出口增长28.7%。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说,作为新型贸易业态,跨境电商凭借其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和交易链条短等优势逆势上扬,为外贸企业应对疫情冲击发挥了积极作用。
徐州海兰特桑拿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颜廷说,疫情下,不少原本主要通过线下门店销售的国外代理商开始转向线上销售。“代理商找到了新渠道,也带来我们订单量的回升,五六月的销售额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阿里巴巴副总裁、全球速卖通总经理王明强表示,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20%,欧美等发达国家只有5%至10%。疫情放大了无接触消费需求,欧美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巨大,也给中国外贸带来了新机遇。
第37届上海国际婚纱摄影器材展览会、第22届上海国际摄影器材和数码影像展览会、2020上海国际儿童摄影展览会7月8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这是7月8日,参展商通过“云上会展”直播促进交易。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6月5日,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开启一场线上直播活动,主播带领线上观众走进一街之隔的上海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介绍保税展示交易联动模式,并通过直播推介进口商品。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变“订单经济”为“需求经济” 塑造外贸发展新格局
从以往来什么订单做什么产品,到如今主动发掘市场需求进行创制,疫情期间,长三角外贸企业把传统的“订单经济”转变为“需求经济”,为短期复苏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打好“健康牌”“宅家牌”,疫情催生新需求带来新增长。
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增长32.4%,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分别增长23.6%、46.4%。与此同时,“宅经济”消费提升带动笔记本电脑、手机出口分别增长9.1%、0.2%。
安徽轻工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外贸副总经理许国说:“上半年企业防疫物资出口额达到1亿美元,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不少外贸企业坦言,短期的疫情,带来的是对健康领域的长期关注和“宅经济”的长远发展。
“4月份以来,自行车出口订单量激增,同比增长近30%。”昆山吉纳尔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葛雷说,企业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12月份。
统计数据显示,昆山自行车(含电动车)出口在4月、5月、6月同比分别增长25.7%、5.1%和12.7%。
——加速建设海外仓,主动拥抱新模式。
在政府引导下,疫情前长三角外贸企业在境外市场建设了不少海外仓,企业可以将销量好的出口商品提前发送至国外仓库,实现本地销售、本地配送。
“海外仓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借助在日本的海外仓,上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也一直接到订单。”江苏桃园家饰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王雪熠说,海外仓对外贸企业来说虽然是新生事物,但为了更好地拓展业务,企业还是主动“走出去”,瞄准市场空白处发力。
——不放弃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7月28日,在面向轻工行业的“出海优品 云洽全球”供需对接会上,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的客商进行了线上磋商。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的客户,以前我们的客户主要在欧美市场。”思乐得总经理张斌说,对接会提前进行了供需匹配,达成订单的可能性更高,缩短了“贸易距离”,也给了企业更多开拓新兴市场的信心。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在进出口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义乌市商务局介绍,今年上半年,“义新欧”中欧班列已开行350列,发送量同比增长157.1%,保证了疫情期间亚欧供应链的稳定。
6月5日,上海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与其一街之隔的上海虹桥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共同开启一场线上直播活动。这是保税仓库工作人员驾驶叉车在保税仓库进行作业演示。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3月21日,载着捐赠西班牙抗疫物资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从义乌铁路西站发车,前往马德里。新华社发(龚献明 摄)
双循环“共振” 为外贸注入新动能
“从没想过产品卖到了距离我们工厂两三千公里的边疆小城里。”这是宁波三禾厨具“外贸转内销”以来的全新体验。
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禾厨具,在国内市场曾经是个“门外汉”。三禾厨具董事长方成说,企业对转内销曾有畏难情绪,“外贸转内销需要建立线下销售渠道,投入巨额费用打品牌,一口出厂价几十块的锅,加上层层分销成本,到消费者手里,就要数百元。”
在加入电商平台推出的“新品牌计划”后,像三禾厨具这样的企业获得了专门的研发流程再造辅导和流量倾斜支持。
“消费者的‘痛点’被大数据‘计算’出来,企业根据反馈安排生产,研发周期缩短了50%。”方成说,大数据显示,零售价99元的价位是市场空白,企业由此进行深度开发,做出了一款更符合国内用户消费习惯的产品,成为了线上“爆款”。
随着国内国外市场双循环“共振”增强,借助电商平台,不少产品品质过硬、价格实惠的外贸企业正逐步成为国内市场的生力军。
上海海斐欧工艺礼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肖筱说,今年以来,公司在国内注册了80多个外观专利,加紧做好国内市场的销售准备。“6月公司国内销售额突破了170万元,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李党会说,优质产品出口转内销会进一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带动消费升级。国际市场长期形成的通用规则也有助于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企业积极“突围”,政府全力支持。
长三角地区的浙江、上海等地早在3月就出台包括通关便利化、“守护”小微企业、增强金融授信力度等一揽子促外贸政策,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扩展新空间。
6月13日,海关总署公告,在南京、杭州、宁波等10个地方海关开展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B2B)出口监管试点。
在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申报成功的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文基说,新模式下企业可以享受无纸通关、优先查验等通关便利,物流成本降低了,通关效率提高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认为,疫情控制良好、率先复工复产的中国企业给全球产业链带来安全感。下一步,外贸企业应加大开拓新兴市场,通过互联网等新业态拓展新空间,同时练好内功,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参与采写:吴宇、刘巍巍、胡文嘉、董雪)
6月5日,满载防疫物资的“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在义乌西站启程,经由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新华社发(吕斌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上海洋山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上海外高桥港区。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上海外高桥港区。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这是3月19日拍摄的上海外高桥港区。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