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由来是诗人笔下歌咏不尽的对象。《诗经·小雅·车攻》中有“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楚辞·离骚》中有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了唐代,崇尚马更成了时尚,咏马的诗歌佳作更是层出不穷。最典型的诗句,莫过于我们曾经提到过的李白《将敬酒》中的千古绝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不仅诗词歌赋中有大量的咏马佳作,就是其他艺术品中,马的题材的创作也是屡见不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铜马的作品出现。邯郸市博物馆“赵文化展厅”陈列着目前我国最早、最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三匹青铜马。其中的一匹作昂头行走状,五官及额鬃清晰,右腿前抬,体态劲健有力;另一匹为低头立马,五官及额鬃清晰,腹部铸有生殖器表示该马为雄性,马做打鼻状,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还有一匹是后坐式立马,作低头觅食状,低头左倾,后足略蹲,左腿断,尾部打结下垂,五官清晰,嘴微张,以线条表示额脊鬃毛,造型简洁,这三匹青铜马比“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
前面,我们在鉴赏北京古玉文化馆另一古玉精品——西汉和田黄玉马时,已经就“五花”二字做了分析。指出了唐代五花马是由汉代三花马而来。而在汉代,三花,极其珍贵,是作为国礼的汗血宝马的最典型特征——马的鬃毛梳成为三个辫子。后来,到了唐代,三花变为五花,不仅仅是马的鬃毛辫饰的变化,更是品种的变化。此时的五花马,其品种已经大不如汉代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的国宝汗血宝马了。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赏析北京古玉文化馆的这又一西汉马的玉雕作品,感受就会更深刻。这件珍宝,雕工炉火纯青,造型栩栩如生。这匹马呈俯首势,整个身躯低沉斜俯,四肢均斜前伸,刚劲有力,蓄势欲前。因为整个身躯再发力之中,所以腿根大块面肌肉凸起,孕育着的强大的爆发力。
目睹这个作品,品味其跃跃欲驰骋之态,体会其动前之静的凝固瞬间,不得不叹服两千多年前玉雕大师对马的生理结构的谙熟和高超的表现力。历经千年岁月,在土坑环境中沁出的红色,如朝霞一般绚丽。而长期的在手,又使它包浆浑厚,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