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很特殊的玉器,它叫箍形器,简称“箍”。
玉箍形器相传用于束发,虽属于装饰玉器,但绝非普通的玉佩之类的装饰玉器,不同于王公贵胄日束发所用骨、竹。玉箍形器仅用于祭祀或重要礼仪时。
箍形器产生于史前,中国高古玉史前时期,是作为宗教礼仪中巫与神之间神灵沟通的、重要物质性媒介的神玉时期。箍形器作为发束,顶在头顶,表达了能带他们的灵魂升天的愿望。史前时期重视头饰或冠饰是一种普遍文化现象。所以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高级墓中,都已经发现有随葬玉箍形器的现象,不过玉箍形器的形制有所不同。
作为束发作用如下: 1、祭祀场合戴在头上充当与天神沟通的道具,也可显示巫覡的身份及场面的庄严。 2、这种箍形器本身就是玉冕,是部落顶级首领或巫覡的王冠。 是权力的象征,所以它既可以戴在头上,也可以端在手里。
到商周时期,它成为了王权的象征。
同时,箍形器的文化内涵也随之而变化。远古以来玉器的礼仪性装饰功能,经历了史前时期的“以冠为重”的装饰重点,演变至周、汉时期“以佩为重”的装饰重点,再到唐明时期的“以带为重”的漫长演化过程。装饰重点部位不断下移。
总之,玉器,与史前所不同的是,越往后,它作为祭祀礼器的性质逐渐淡化,而作为佩饰的性质逐渐突出。
商周以后,随着用玉装饰重点的不断下移,以及代表权利的专门正式的王冠的出现,这种用玉充当王冠的“箍形器”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关于玉箍形器的历史一直流传,玉箍形器因玉质而不朽,因精美而受捧,因其曾经的象征王权的意义而被永远珍视。
所以,北京古玉文化馆这件兽面箍形器,更多地是作为战国时期王侯们的饰物而产生的,所以,它的纹饰就更加复杂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纹饰,以兽面为主题,仍然是商代开始古玉作为王权象征的特性的体现。其兽面是更加抽象化了的饕餮。饕餮纹饰源自商代,主要体现在青铜器上。其狰狞恐怖的形象,表达了那个时代王权的森严。只不过,到了战国,到了这件玉器上,这种狰狞面目改变了许多,已经是极其抽象化的近乎几何图案的表现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