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制作

中国经济开局季释放六大信号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定格在7%。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这些数据释放哪些新信号?将如何影响今年经济走势?

  • 国民经济开局平稳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定格在7%。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数据?这些数据释放哪些新信号?将如何影响今年经济走势?

审视增速以合理区间为标尺

对于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的分析,是研判经济运行的重要框架。剖析一季度“三驾马车”数据,中国经济需求面发生了何种变化?

投资方面,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3个百分点,但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3.1%,增速比前两个月提高2.5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尽管一季度消费增速略有放缓,但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41.3%。新的消费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出口方面,增长4.9%,但部分高端制造品出口增速大幅超过整体水平,显示我国外贸“优进优出”、比较优势转换的进程加快。

可见,虽然“三驾马车”的作用面临一定制约,但牵引经济的本质没有改变,变化的是动力转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从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来看,还处于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机遇期,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和消费,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说。

新常态下驾驭好“三驾马车”,投资上,要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增加公共产品等有效投资;消费上,加快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汇小溪成大河,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出口上,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

改革仍是发展第一推动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年初到现在,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认为,“三驾马车”是经济发展需求边的短期动力,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长期动力。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来实现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

如果说,过去我国经济转型迟缓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理清发展转型与机制转型的关系,那么,当下的改革就是要从制度层面筑牢转型的基础。经济学家吴敬琏说,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障碍。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勾勒了清晰的改革路线图: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等都将有序推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改革任务列了很长的单子,核心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全球坐标中探寻发展新空间

正在德国举行的201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中国以1100多家展商的规模再次成为仅次于东道主德国的最大参展国。

生产铸铁型材的邯郸市恒工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今年第一次到汉诺威参展。总经理魏志勇表示:“我们的产品已进入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地区,今后希望在欧美扩展市场。”

当前全球贸易体系正在经历新一轮重构,中国正在全球坐标下探寻对外开放新方式。“不做旁观者、跟随者,要做参与者、引领者。中国主动提高开放力度,增强开放话语权,为自己和别国创造经济发展和开放机会,加快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

前不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对于新常态下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

同时,作为中国建设面向全球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一部分,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中澳自贸协定结束实质性谈判,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箭在弦上。

与风险博弈不可掉以轻心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往被高增速掩盖的矛盾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运行环境空前复杂。“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出明确判断。

放眼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失衡、各国货币政策分化、通货紧缩、财政赤字乃至地缘政治变化,都可能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从国内看,楼市低迷、地方债务、产能过剩等是担忧情绪较为集中的领域,尽管总体风险可控,但局部地区存在的隐患不容轻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今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8.5%,已降至去年同期增速的一半左右。截至今年3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已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创下了近30年工业领域通缩的最长时间,不少企业正经历痛苦的调整。

风险的暴露未必是坏事,处理得好,风险与压力可以化为前进动力,挑战与危机亦是改革契机。

“中国对现阶段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已有充分认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化解风险,并开始取得成效。我们有能力以局部风险的有序化解释放,避免系统性风险和全局性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说。

给经济转型更多时间

我国经济“天平”的两端,一面是表现乏力的传统增长动力,一面是加快孕育的新生动力。新旧转换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转型阵痛加剧,但希望也在上升。

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升至51.6%,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0和1.3个百分点;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同比增长38.4%;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41.3%……

“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在加快孕育。”盛来运说,新动力的体量还比较小,虽然增速较快,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动力消退带来的影响。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在新的平台上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的再平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说。

转型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释放中国经济潜在的活力和动力,让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尤须保持信心和定力,面对各种挑战,迎难而上,同时要以理性、平常心态,给中国经济完成转型升级的空间和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

7%的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依然位居前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认为,过去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三分之一,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记者赵超、陈炜伟、王希、安蓓、王优玲、关桂峰、李惊亚、杨洪涛)

———— 全文 ————

———— 收起 ————

我要评论

理性看待7%经济增速——四评一季度数据之一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 处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速有所放缓,但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看待一季度7%的增速,需要克服转型焦虑,保持理性客观,方能洞悉中国经济冷暖,辨清中国经济前行大方向。

诚然,GDP在经济指标中最受关注,反映了一国经济总体表现,也是衡量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奔跑,许多人习惯性地把增速当成解读中国经济的唯一符号。

但是,经济发展不仅是增长速度和总量扩张,还要看其他指标,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效益提高。如果观察中国经济只看增速,就可能一叶障目将部分数据增速减缓误解为经济发展全面低迷,甚至得出中国经济衰退等错误结论。

用比较眼光看,7%的增速并不逊色。横向上,中国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保持7%的增长,年度现价增量达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纵向上,中国经济增速在发展中国家中仍居前列,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独占鳌头。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表现为发展方式上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上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改革和创新成为最强劲的引擎,迈向更高级的形态、更复杂的分工、更合理的结构。

这种变化清晰反映在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上--投资增速回落,但消费增速保持稳定;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主要内需指标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表现疲弱,但服务业占比又有提高。降与升的鲜明对比,恰恰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正逐渐增强,新的竞争优势正逐步形成。

从心理感受看,增速的调整并未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如果说2008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速被动下滑,带来一定范围的恐慌和迷茫,那么新常态下追求转型升级而选择主动下调指标,彰显的则是从容与自信。

一季度增速下滑同时,就业、物价等底线指标保持平稳态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连续跑赢GDP;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飙升41.3%,消费欲望保持旺盛;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旅客发送量却阶梯上升,更多人选择出行和旅游。可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人们的心态依旧积极,市场保持繁荣,活力更加充沛。

理性看待增速并非不要增速、轻视增速。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让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因降速过快、过猛而失速,发展和稳定就无从谈起。

新常态下,保持发展态势面临诸多挑战,房地产、地方债、影子银行、债务违约等潜在风险,对经济健康平稳构成潜在威胁。要采取更有效措施,把稳增长当作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当前,需要给中国经济一点时间和耐心。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党和政府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平常心,经历修炼和升华,中国经济必将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 全文 ————

———— 收起 ————

专题 | 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