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键分享

我要评论

主打稿

2015年12月24日

新华网西宁12月24日电 青藏高原有这么一群普通人:他们曾是牧民、伐木工和商人,如今用双手播种绿色,守望生态安全屏障,成为三江源的“绿色守护神”。

放下牧鞭,为三江源增一抹绿

牧民多布旦的家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这里的25万亩草场中曾有11万亩严重退化,大片裸露的土地上布满鼠洞,大风一来,黑土漫天。

“如果三江源的草地就一直这样退化下去,真不知道下游会变成什么样。”多布旦说。他原本准备放牧一辈子,从未想过会放下牧鞭。

2012年春,多布旦变卖牲畜,多方筹措资金,在自家的黑土滩上种上了1400亩高原燕麦草。不料,原本生长周期长达10年的燕麦草第二年开始大量死亡。

这位皮肤黝黑的藏族老汉不顾亲友的嘲笑和挖苦,不断试验,终于找到一条遏制草原退化的可行之路。

“老鼠啃食草根,是草原的一大‘杀手’。他们大多生活在草场退化区,进不了茂密的草丛,只能在周边打洞。”多布旦说,如果将种草和灭鼠工作多次协同进行、精细安排、逐步推进,草原退化可以得到有效遏制。

后来,周边牧民和干部都来向他请教。到2014年,全村35个牧户开始自发种草,在8万亩草场上撒下了草籽。

“以前为了钱过度放牧,生态退化后大家不得不禁牧减畜,生活变得清苦。一些人还离开世代生活的草原,去城里谋生。”多布旦说,牧民真切感受到生态退化的后果,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为下游减少一些“麻烦”。

放下电锯,守望长江源头原始森林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可河林场是长江源头海拔最高的涵水林区,年近五十的朱富海是这里一名护林员。他曾经是一名业务精湛的伐木工人。

“年轻时每年能砍近万棵树,多次被评为业务能手,这些地方都是那时候砍的。”朱富海指着玛可河两岸山坡坡度较缓、树木分布稀疏的区域说。

玛可河两岸只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树苗,高度均不足40厘米。“这里的海拔高度接近树木分布极限,气候寒冷,各类植物的生长速度极慢,这些小树苗长这么大需要5年,而当时砍一棵几十年的大树,只需5分钟。”朱富海说。

成为护林员后,他直面过持枪的盗伐分子,也曾和巨大的熊“亲密接触”,在暴风雪和暴雨天巡山时多次身置险境。朱富海全身上下10多处受伤。但他坚持了17年。

“这些都是为了赎罪。”朱富海说,上世纪90年代起,长江流域水患日趋频繁,1998年迎来了罕见的“世纪洪水”,超过1亿人受灾。“林木减少,蓄水调节能力下降,水患频仍,而我也是其中一个微小因素”。

如今,朱富海熟稔身边各类植物的生长习性、燃烧特性等。遇到病重树木和将死树苗,他在地图上标注好坐标后,第二天带着药和工具,总能准确找到它们。

从1998年至今,玛可河林场每年造林面积达6000亩,林区林木蓄积量已达4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10.56%。

这些成就是136名护林员完成的。在总面积152万亩的玛可河林场,他们担负着反盗伐、反盗猎、防火防灾、防病害等多项任务,人均巡护面积超过5000公顷。

放下生意,守护野生动物家园

“纸4个月,塑料200年,烟头5年,铁罐10年……”南加能轻易报出各种物品的降解时间。

南加今年51岁,是青海湖畔的环保志愿者。20年前,他还是一名商人。如今,他每天捡拾垃圾、与盗捕分子周旋、保护普氏原羚。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湖中生活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裸鲤,周边栖息着濒危物种普氏原羚。近10年来,游客增多为青海湖带来商机,也给野生动物带来了生存危机。

裸鲤味美价高,盗捕分子几乎快捕光了青海湖的鱼。垃圾开始围湖,普氏原羚误食后开始成批死亡,数量一度不足300只。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年近不惑的南加开始投身环保。

南加开始利用闲暇时间在湖边捡拾垃圾,搜索渔网,劝说盗捕分子,他因此曾被十余个人围住暴打。

后来,他意识到守护圣湖需要更多力量,于是“招兵买马”,成立自己的生态环保小队。环保小队成员来自环湖地区的各个村庄,多则上百人,少则几个人。

南加会给环保小队成员一些辛苦费,多年的积蓄很快见了底。他又卖羊、卖牛、卖车,倾其所有。

南加的勇气和坚持感动了很多人,也受到媒体关注,越来越多志愿者自费参与到他的生态保护项目中。

如今,青海湖裸鲤数量恢复到6万吨,普氏原羚数量增长到1200多只,垃圾大幅减少。(记者党周、陈凯、李亚光、王大千)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图集

  • 青海湖鸟岛景区的普氏原羚(6月25日摄)。

  • 一只回迁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5月18日摄)。

  • 一群回迁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5月18日摄)。

  • 三只藏原羚在可可西里地区觅食(5月17日摄)。

  • 几只藏野驴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5月18日摄)。

  • 两只斑头雁在长江源头的班德湖附近飞翔(5月17日摄)。

  • 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的黄河大桥上拍摄的达日河风光(9月15日摄)。

  •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境内的年宝玉则神山(9月17日摄)。

  • 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境内的湖泊(2014年7月31日摄)。

  • 一只鹰在玛多县扎陵湖上空飞翔(2014年7月31日摄)。

  • 位于三江源地区的青海囊谦县风光(2014年8月3日摄)。

  • 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一名牧民在种植燕麦的草场内查看长势(9月14日摄)。

  • 一名僧人在年宝玉则景区内诵经时抛洒风马(9月17日摄)。

  • 9月19日,玛可河林场的护林员在林场内巡山。

  • 9月19日,玛可河林业局护林员在巡山途中喝泉水解渴。

  • 9月1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牧民多布旦(右)和一位牧民在晾晒燕麦草。

  • 2014年1月24日,青海湖畔的环保志愿者南加(右)与牧民扎洛一起救出被困的湟鱼。

  • 9月12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乡格多村牧民多布旦在检查燕麦长势。

  • 9月19日,玛可河林业局林场副场长朱富海(左一)在巡山途中告诉队友们树木的特性。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