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稿
2015年4月23日
新华网雅加达4月23日电(记者郝薇薇 霍小光 徐剑梅)历史,常在回望时云开雾散,呈现岁月淘洗却永不磨灭的光辉。
时代,总以不可阻挡的脚步,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这是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拍摄的万隆会议旧址内景。
2015年4月22日-24日,雅加达-万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20多位亚非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近百个亚非国家政府代表汇聚印度尼西亚,共同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共商亚非友好合作和发展振兴大计。
形势在发展,世界在前进。
从“团结、友谊、合作”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同亚非国家一道,奏响万隆精神的时代乐章,携手开创亚非发展的新天地。
(一)新时代呼唤新精神
“新形势下,万隆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
4月22日上午,雅加达会议中心。亚非领导人会议拉开帷幕。
应东道国印尼总统佐科邀请,习近平主席第一个走上讲台发表讲话。
深化亚非合作、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习近平主席向亚非和世界发出三大倡议,以开阔的战略眼光,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中,打下万隆精神的时代印记。
讲深化亚非合作,习近平指出:“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亚非国家要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把握机遇、共迎挑战,提高亚非合作水平,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谈拓展南南合作,习近平指出:“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共同使命,应该抱团取暖、扶携前行,积极开展各领域合作,实现我们各自的发展蓝图。”
论推进南北合作,习近平指出:“实现世界均衡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看,南北关系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世界和平稳定的全局性问题。”
当年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凝聚起亚非团结、友谊、合作的共同意志,掀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今天,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唱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主旋律,为亚非新未来指明了方向。
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掌声,是在向不朽的亚非独立自由先驱们致敬;是为半个多世纪亚非新跨越喝彩;更表达出亚非人民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鲜明主张。
曾几何时,诞生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的万隆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协商一致的共同遵循,成为亚非国家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宣言书。
60年风雨,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和亚非,而今已是“发展的引擎”“希望的大陆”。
世界又一次来到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牵动全球力量配比,国际格局再度经历变革调整。与60年前一样,这是亚非国家的集体探索:究竟该让怎样的精神引领世界前进的脚步?
——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亚非国家维护和平的愿望没有变,当零和博弈与强权政治的旧思维不愿退幕,亚非各国更应坚持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之路;
——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传统没有变,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亚非各国更应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心态,在互联互通的大格局中实现共同发展;
——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以“亲诚惠容”,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理念,与亚非各国共享和平与繁荣。
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在会场内外引起广泛共鸣。印度外交部东方秘书(副外长)阿尼尔·瓦德瓦对记者表示,60年后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在国际事务中拥有了很大发言权。亚非会议不仅是亚非国家领导人的聚会,更为我们在南南背景下探讨合作提供了平台。
海外观察家指出,习近平讲话的一大亮点就是将万隆精神从指导亚非合作、扩展到指导南南合作,进而对促进南北合作也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这显示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亚非国家对世界秩序的看法。
回首一甲子,习近平主席形象地比喻道,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相互关系就像长江、梭罗河、尼罗河水一样奔流不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万隆精神所指引的前途,方能始终充满光明。
(二)新发展探寻新路径
“亚非国家加强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习近平
每个时代都有它既定的使命。在亚非各国并肩站稳政治独立的脚跟之后,共谋发展便成为亚非合作的最大命题。
所罗门群岛外交和对外贸易部高级官员约瑟夫·阿特金斯对记者说,随着时代变迁,万隆精神仍然是指导亚非合作的准则,只是它的现实内涵发生了改变,现在更加关切新的发展与合作问题。
4月22日下午,在绿树环绕的雅加达会议中心,习近平主席与印尼总统佐科共同见证了两国高速铁路项目合作文件的签署。
加强务实合作,这是发展的要求,是亚非各国共同的心声。
2013年习近平主席首访非洲时,曾冒雨前往坦赞铁路中国专家公墓凭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援助建设坦赞铁路,成为中非共克时艰、携手发展的一段佳话。从那时起,中国便为亚非国家共同发展树立了典范。
数十年风雨沧桑,时间以加速度铺陈出绚烂的画卷。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引人瞩目的“世界工厂”、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亚非国家正以占世界经济三分之一强的体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14年,亚非经济总量相较1970年增长了47倍。建构在独立自由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为亚非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不断加码。
站在新的起点上,亚非合作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努力探寻更加务实高效的合作路径。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破解发展新困境,需要共迎挑战。
60年前,出席万隆会议的只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如今,亚非会议大家庭已经扩容到近百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当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是亚非各国的共同关切,如今,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紧迫任务。
只有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亚非各国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破解发展新困境,要探寻将亚非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互助力的合作新路径。
“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挥好丝路基金作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亚非世界获得越来越积极热烈的回响,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意识到,互联互通的大格局里蕴藏着非凡的发展契机。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破解发展新困境,要讲信重义,给予彼此真诚无私的帮助。
中国是亚非团结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过去的岁月里向亚非国家提供了真诚无私的援助,也得到了亚非国家的宝贵支持和帮助。
在本次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承诺,中国将于年内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并将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未来5年内将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邀请2000名亚非青年来华访问并参加联欢……
利比里亚副总统府幕僚长塞缪尔·史蒂夫库瓦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帮助亚非国家进行人员培训的建议对利比里亚非常重要。“我们有40%的年轻人口,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提升他们的能力,习主席的建议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三)新命题绘就新图景
“60年后的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沿着自东向西穿过万隆市中心的亚非大街,从当年多数代表团入住的萨沃尔-霍曼饭店信步走到1955年万隆会议会场独立大厦,距离不过百米。
为期两天的亚非领导人会议在雅加达闭幕后,习近平主席将应邀前往万隆,同亚非国家领导人一起重温当年先贤走过的路程。这一“历史性步行”是印尼纪念万隆会议的传统环节。
“这段‘历史性步行’象征着亚非国家团结一致,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并肩前行。”印尼外交部发言人纳西尔告诉新华社记者。
60年前,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在万隆说,“这是世界历史上新的起点”。而在美国著名史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看来,20世纪是非西方世界复兴的世纪,其中,“1955年的万隆会议可以被看作是象征时刻。此时,非西方世界大声说,它必须在世界政治中得到认真对待”。
历史的足音回荡耳际。
“新形势下,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亚非合作。”习近平主席22日在亚非领导人会议的响亮声音,再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担当。
“建设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新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习近平的讲话,直接呼应着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题。
六十年一甲子,亚非各国联系更紧密、利益更交融,不但是求同存异、交流互鉴的和平共存体,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所有国家一样,亚非国家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东盟南洋基金会主席李卓辉说,一年多前,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时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久前博鳌亚洲论坛,又倡议建立亚洲命运共同体。而习主席这次表示要继承和弘扬万隆精神,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把万隆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万隆精神的世界意义。
从区域性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世界观的哲理表达,植根于“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传统,着眼于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契合、相通,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目光投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亚非新未来、人类新图景。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每60年是一个纪年循环。亚非合作走过了60个春秋,正来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弘扬万隆精神,共同实现亚非振兴梦想,为亚非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图集
历史的见证 永恒的记忆
历史的见证 永恒的记忆——亲历者及后代谈万隆会议印象

4月21日,西林·帕他诺泰(中文名常媛)在位于泰国曼谷的家中展示年少时的自己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

4月21日,西林·帕他诺泰(中文名常媛)在位于泰国曼谷的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60年前,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齐聚一堂,召开了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国际会议。
60年后,新华社记者走访万隆会议亲历者或其后人。过去的21000多个日子,并未令那段记忆蒙上烟尘,许多点滴细节至今说起,依然那么鲜活。
相关链接

万隆精神缘何历久弥新
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1955年,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新篇章。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

以情动心,以文感人——习主席出访演讲和讲话注读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记者柳丝)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国访问时,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的演讲和讲话,总是引人入胜、激荡人心。以本次出访为例,习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和亚非领导人会议上讲话,也同样广征博引,饱含深情厚谊,让听众为之折服。

背景资料:万隆会议及其精神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一带一路与万隆精神,迸发“速度与激情”
来自亚非109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代表以及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22日至24日将聚首印尼的雅加达和万隆,共同庆祝和纪念60年前那场盛会,重温万隆精神,开启亚非合作新篇章。习近平主席将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就新形势下弘扬万隆精神、加强亚非合作阐述中方主张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