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评论

主打稿

2015年6月9日

新华社记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胸怀科技报国的梦想,有的奋战在科研领域最前沿,有的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第一线,有的执著一生只为护卫国家安全,有的耄耋之年依然悉心指导年轻人甘做创新“铺路石”……

“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是我最大的梦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国的生物技术事业后继有人”……他们的生命,为梦燃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由一个个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梦想汇聚而成。让我们走近他们,探秘这些科技行业领军人物的家国梦想。

关键词:瞄准一流

【人物】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

【梦想】量子梦报国情。

【语录】“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

【梦想照进现实】

41岁当选“最年轻院士”,42岁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大奖。如今,45岁的潘建伟正带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科研团队,跻身国际前沿……

是什么激励潘建伟不断前行、勇攀高峰。答案是:梦想。

第一次见到导师、国际量子物理学大师塞林格时,塞林格问他:“潘,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和这里一样的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潘建伟说。

如今,潘建伟的量子科技报国梦,正逐步成为现实。

量子通信是“目前理论上唯一被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京沪干线”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广域量子通信网,建成后将广泛用于金融、政务等领域信息安全传输;2011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我国启动建设,计划于2016年发射升空……潘建伟正率领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与模拟、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方向展开科技攻关。

《自然》杂志在报道潘建伟团队的长稿中写到: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关键词:追求原创

【人物】王晓东——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双料”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

【梦想】在中国土地上做出影响世界的发现和发明。

【语录】“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

【梦想照进现实】

“我们研制的抗癌药马上就要进入临床试验,希望它能尽快让中国的癌症患者用得上、用得起。”谈起开发肿瘤免疫治疗新药,王晓东充满信心。

2004年,41岁的王晓东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中国内地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而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05年揭牌成立时,被聘为所长的王晓东毅然选择回国,投身中国的科研事业。

“只领导,不跟随”,是王晓东耕耘10年的北生所设立科研选题的原则。“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王晓东说。

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崭新的大门;发现植物第六类激素——脱落酸的受体,被同行认为是能够写进教科书的经典发现;动物病原浸染的新型裂解酶方面、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成果,均填补国际空白……

追求原创,而不是跟着别人跑弄个“山寨版”,王晓东对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充满期待,“过去10年里,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有了巨大的发展,一批年轻科研人员脱颖而出。”王晓东说,“希望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做出影响世界的发现和发明。”

关键词:扎根乡土

【人物】茹振钢——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

【梦想】总有一天中国将成为世界粮仓。

【语录】“我希望有一天,扛着一袋沉甸甸的麦子,晃晃悠悠地去参加小麦种子大会,让全世界都来看看咱中国的麦子,那是多么骄傲!”

【梦想照进现实】

“小麦是有生命的,只要你用心去和它对话就能读懂它的心声。”

1958年出生的茹振钢,对小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

“种子都依赖别人,咋能捂住自己的粮袋子?”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的茹振钢发现,我国麦田大部分都种着意大利的小麦品种,“一定要有自己的小麦品种,决不再让父老乡亲们饿肚子。”

在随后的日子里,茹振钢脚踏实地追逐起自己的“麦子梦”。

“虽然育种工作90%的时间都要面对失败,但每一次改进都是对生命的探索,是心灵的享受。”茹振钢说。

30年来,茹振钢相继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等多个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亿多亩。2014年,因培育出高产多抗广适的小麦品种“矮抗58”,茹振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次次地向梦想靠近是最幸福的事儿,总有一天中国将成为世界粮仓,中国的农业科技会冠领全球。”怀揣着金色的“麦子梦”,茹振钢朝着麦浪涌动的方向,一路前行。

关键词:实业报国

【人物】刘兴胜——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梦想】在激光世界追寻实业梦想。

【语录】“让半导体激光技术落地生根,填补国内空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改变人们的生活,是我最大的梦想。”

【梦想照进现实】

这是一个实业报国、为“中国梦”放弃“异国梦”的故事。

半导体激光器,在通信、雷达、医疗美容等领域应用广泛。2007年,看到中国半导体激光器的差距——95%的市场被外国厂商垄断,科研和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刘兴胜放弃了国外安逸生活,举家回到陕西,在西安高新区创办了炬光科技公司。

在炬光科技企业产品展示柜里,一个个黄铜色的半导体激光器,这些外人难知所以的器件,却是刘兴胜团队心血的结晶。8年来,炬光科技开发了12大系列百余款产品,形成了年产半导体激光器50万件的能力。炬光科技把中国产品逐步打入美国、欧洲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家用激光投影仪、超远距离夜视、激光理疗仪、精准高效切割机……从一个幼稚的小苗,到茁壮成长的绿树,刘兴胜说,“在美妙的激光世界追寻实业梦想,我要感谢脚下这片肥沃的大地。”

炬光科技的发展目标是,5年内进入世界同行前三强,刘兴胜说,“希望到那时,全世界范围内,世界同行只要用到半导体激光器,就能想到中国的炬光。”

关键词:执著一生

【人物】于本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防空导弹专家

【梦想】愿为护卫国家安全奋斗一生

【语录】“我是有梦想的,我的梦想就是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一辈子只为一个梦想。”

【梦想照进现实】

1960年,26岁的于本水从莫斯科航空学院航天技术专业学成回国,投身我国防空导弹事业创建工作。

在网络上搜索他的名字,显示的信息寥寥,公众视野中,他默默无闻。醉心祖国防空导弹研制半个多世纪,他严守国家安全铁的纪律,工作的事情“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在国防领域,他铸剑空天,为我国一至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呕心沥血;他主导研究的“近快战法”指挥我国“空天神盾”多次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外国侦察机;他的学生陆续成长为中国导弹事业的领军者、顶梁柱。

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一辈子只为一个“梦”。

“那个年代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不善豪言壮语的于本水平静地说。

“防空导弹研制的确很复杂。”于本水说,“但这个行业能保卫祖国的领空,护卫国家安全,我愿意为此奋斗一生。”

关键词:甘当人梯

【人物】范云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梦想】中国的生物技术事业后继有人。

【语录】“我时刻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

【梦想照进现实】

学生们都叫她“范先生”,她喜欢这个称呼。“我和学生们的关系亦师亦友,我很爱他们。学生从来没叫过我老板。”做科研可以获得成就感,范云六心里则把年轻人的迅速成长当做更大的幸福。

每每谈及科研成就,范云六总是将个人的成绩与她的科研团队联系在一起。几十年中,她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7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都活跃在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

“看到他们的科研工作取得出色成绩,我内心的那种高兴、喜悦、幸福无法用语言表达!”范云六自豪地说。

她经常告诫学生:“搞科研的要耐得住寂寞,要做到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她一生秉持的信念,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子。

“到了这个年纪,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年轻人何等重要,我时刻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范云六说。(执笔记者余晓洁、杨维汉,参与记者吴晶晶、崔静、张天娇、陈晓虎、艾福梅、李华、宋晓东、陈钢、徐海涛、朱青)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图集

  • 刘兴胜在展示经过半导体激光系统表面处理过的材料(5月21日摄)。

  • 刘兴胜(右)在车间与员工一起查看产品生产系统(5月21日摄)。

  • 刘兴胜和员工在实验室进行半导体激光系统的操作(5月21日摄)。

  • 刘兴胜在演示公司生产的微型投影仪(5月21日摄)。

  • 刘守仁院士坚持在科研一线与学生们一起工作(5月30日摄)。

  • 81岁的刘守仁院士(左)依然坚持在科研现场查看绵羊品质(5月30日摄)。

  • 刘守仁院士(右)在查看羊毛品质(5月30日摄)。

  • 刘守仁院士(右)在查看新培育的羊羔品质(5月30日摄)。

点亮“创新中国”的指路明灯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