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中国策——解码经济走势的“新”与“变”
照片故事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 编者按:2015年中国经济已经走过半程,上半年“成绩单”即将公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呈现出哪些新特色、新亮点、新变化?最近一段时间,新华社派出多路记者,深入东中西各地,访部门、进企业、听民声,把脉经济走势,感受经济变化,探寻转型之道。这组报道分为稳增长、制造业、进出口、消费、创新创业、一带一路、听民声等七个板块,今天起将在“新华全媒头条·年中经济调查”栏目连续推出。
进入7月,海内外关注中国经济的目光,投向即将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增长是一道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题,中国如何作答?
新华社记者近日就此走进河北、重庆、江苏进行调查。三地位于中国的北、西、南,构成地理上的三角型,地域不同,禀赋不同,结构不同,稳增长举措各有所向。
稳增长意味着什么?稳增长有多难?如何实现稳增长?记者深入政府和企业,聚焦当前经济走势的“新”与“变”,力图解开稳增长的密码,探寻稳增长的中国策。
走向之变:稳增长与新分化相生相伴
10.7%、8.4%、6.2%,今年一季度重庆、江苏、河北三地经济增速呈现阶梯式分布。
从全国看,以往各省份大体齐头并进的经济增长常规走势正被日益显著的分化走势所替代:一季度增速最高与最低相差8.8个百分点,创近年同期新高。
作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大重要特征,走势分化改变着东中西部梯度发展格局,正在重绘中国经济版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分析认为,这种分化利弊兼有,“一些地方在分化中逐渐调适速度,在调整中更快完成动力转换,在错位发展中重新找到比较优势。但是,分化过于明显会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影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稳增长是不能丢掉的指挥棒。调查中记者发现,随着同步走、同质化区域经济运行结构的改变,各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个性化”稳增长举措纷至沓来。
在重庆,稳增长的“密码”是合理的产业布局。
在一派生机的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告诉记者,新区在产业承接上主要吸收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更有利于减少企业配套成本,有利于各种要素支撑其发展,所以企业扩能、研发等方面的投资一直源源不断。”
产业布局变化背后,是紧跟经济大势的运筹帷幄。记者在4个加号中找到了重庆稳增长“秘笈”——“整机+零部件”,汽车、电子信息等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资本+产业”,通过股权资金进入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订单+制造”,通过解决市场订单吸引企业落户;“金融+市场”,成立若干融资租赁公司帮助企业开发市场。
重庆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支柱产业中的汽车和电子制造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8.3%和13.7%。
在江苏,实体经济仍是增长的火车头。
“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仍是稳增长一大法宝。江苏企业家普遍有制造业情结,制造业稳住了,总体经济就能稳住。”江苏省统计局局长夏心旻告诉记者。
6月底在苏南采访时,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其刚刚从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归来,收获了几笔大订单的他笑容满面。
54岁的王敏其创业30年,始终在做纺机。“当年跟我同时创业的朋友,只有我在坚持做老本行,就是因为热爱,总想做到极致。”王敏其说。
这是一种传承。两年前,留学美国的儿子王水放弃了白领工作回到家乡。在他的主持下,公司开发出三维全成形智能化经编技术,可实现从纱线到成衣的一次性编织,创造了行业领先水平。
这也是企业家身上的坚守和定力。民营企业无锡化工装备公司30多年只做那些看似瓶瓶罐罐的东西,但其技术水平已世界领先;上市公司小天鹅虽然品牌早已响当当,却不曾浮躁,没有大举扩张,埋头只为把洗衣机做得更好。
夏心旻告诉记者,江苏省今年前4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3%,这一指标居于全国前列。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因素,地方经济要保持发展,必须拨开迷雾,不为一时一事所困扰,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才能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
模式之变:稳增长与新经济梯度升级
跟以往相比,如今的稳增长已不再是多年来为之纠结的一两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正在实现与以转型升级、创新创造为基本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同步,其对中国经济成长的意义更为深远。
“判断稳增长的成效,不应单单看实际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更有说服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说。
调查中受访企业讲述的两个故事,让记者对转型和创新的力量有了更深理解——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江苏的天合光能。
前几年,由于投资一哄而上、产能扩张过快,光伏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沦为过剩产能。天合光能身处动荡之中,却能独善其身。
个中原因在于企业决策者的非凡眼光。2012年,整个光伏行业处于谷底时,天合光能投资2.4亿元建立起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一项不被看好的投资,许多人认为只会让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2013年,光伏行业开始回暖,一年前建立的实验室开创了中国光伏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先河,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天合光能迅速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没有绝对的过剩产能,只有过剩的企业。”天合光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说,“光伏行业高技术、高质量产能不足,创新和转型是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河北的唐山开诚。
2008年到2009年,得益于大量投资涌向采矿业,这家以生产矿用变频器为主的企业订单多得接不过来,年销售额保持30%以上增长。
唐山开诚董事长许开成说:“当热钱流入采矿业时,我们感到了潜在的过剩危机。”那时起,企业宁可不要订单也要开始二次创业,转向研发矿用机器人和智能传感器。
得益于这次成功的战略转型,唐山开诚继续保持利润快速增长。今年5月,央企中信重工宣布收购其80%股权,未来将合力开发智慧矿山和无人矿井。
一个在困境中浴火重生,一个在激流中华丽转身。两个故事说明,只有顺应大势,踩准中国经济的节奏和步伐,企业发展才能占据行业前端,地方经济发展方能脱颖而出。
赵振华认为,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的切入点是创新,“要实现在结构调整中的经济增长,关键是实现创新,培育一大批新兴产业。只有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高于落后产业淘汰的速度,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提出“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作为培育新增长点的突破口;江苏省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增长点上;重庆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和财税激励机制。
“新常态下要素投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当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不足时,创新投入带来的技术进步无疑将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别无选择,不可逾越。”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说。
思维之变:稳增长与新路径携手发力
调查采访期间,无论走进哪家企业,听到最多的介绍是数字生产、精益生产、智能生产等新生产方式的实践,如何极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提高。
“新常态本身就是我国经济发展上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需要破除窠臼思维,打破条条框框,跳出老套路,用新思维新路径去积极应对。”中央党校教授陈启清说。
寻找新路径,需要有效抓住改革红利。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各地结合自身优势,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为稳增长提供强大支撑。
江苏常州,天合光能巨大的生产车间内,自动排串机、串焊机正在工作,目之所及的工人只有寥寥几个。车间主任告诉记者,厂房正在进行技术改造,以往500兆瓦产能需要800名工人,现在只需300人,完成后可再减100人。
江苏省把智能制造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江苏现有的制造业水平,大都处在2.0向3.0迈进阶段,需要培育示范4.0。今年安排智能制造项目185项,项目总投资2326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项目的40%以上。”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戴跃强说。
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十二五”以来江苏省技术改造平均每投入1元,年新增工业销售收入3.09元、利润0.25元、利税0.40元。这说明,技术改造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寻找新路径,需要充分利用政策红利。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国家战略的推进,促进区域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稳增长中的共识。
天合光能媒体关系副总监叶超讲到了他在国外的见闻:由于缺少电力供应,在印度一些城镇有人在马背上放上两块光伏电板,走街串巷,专门做给手机充电的生意。
这样的景象让企业看到了走出去的巨大市场。目前,天合光能已在马来西亚建成光伏发电站,泰国项目正在建设,印度项目已经签约。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发展与国际环境的关联,意识到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
在河北采访时记者感受到,这个省经济发展处于负重前行阶段,既要化解过剩产能来减肥,又要转型升级以变得强壮,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则给稳增长创造了最佳契合点。
河北省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副处长崔华彬对记者表示,“目前河北打造了接纳协同发展的40个平台,将陆续完善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新的姿态迎接京津两地产业转移。”
当区域打通,空间打开,经济增长便海阔天空。
站得高方能望得远。走进2015下半年,实现稳增长,适应新常态,迈向中高端,智慧与信心正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底气。(记者赵超、何宗渝、安蓓、陈刚、陈炜伟、李俊义、王昆、吴雨)
———— 全文 ————
———— 收起 ————
多措频出稳增长
结构优化利长远
有效投资“突围战”——济青高铁启示录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 连接山东两大城市济南和青岛的高铁就要开工了!
这条消息,让许多人满怀期待。
然而,想象无法替代现实。对于一个总投资高达600亿元的重大项目来说,谁来主导?钱从哪来?前景如何?
投资本应在经济稳增长中起关键作用,但“三期叠加”、资金偏紧、需求疲弱等不利因素让这驾“马车”难以全速前进。
近日,新华社记者在山东以济青高铁项目为样本进行深入调查,围绕寻求路径、突破瓶颈、有效拉动等焦点问题,探究其对当前投资稳增长带来的启示。
记者手记:中国经济增长底气从哪里来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 赵超、吴雨)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应对下行压力的有效举措掷地有声。围绕稳增长话题,记者赴河北、江苏、重庆、山东等地调查采访过程中,看到了经济运行中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底气。
评论:打出“组合拳” 解好“综合题”
新华网北京7月8日电(记者安蓓、赵超)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从中央到地方,稳增长、调结构政策不断出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是一道综合题,解好这道题,需要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打好政策“组合拳”,主动摆脱旧的路径依赖,真正激发出市场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