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网上海频道:张琴
年逾古稀、腿脚不便、独居孤老,在见到沈经华老人前,记者怎么也不会将这些词汇和眼前这位戴着金丝眼镜、发型一丝不苟、穿着考究、精神矍铄的“老克勒”联系在一起。家住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的沈经华老人没有老伴、没有子女、腿有残疾,却生活得“有滋有味”,因为他有着一个亲如一家的“大家庭”——乐龄家园。
“沈老师,我给您送敬老卡啦!”今天,居委会工作人员顾颖琦为老人送来了最新的上海市敬老卡,“像您这样70岁以上的老人以后每个月有150元的老年综合津贴,6月底就会发放到卡里了。”“好好好!”沈经华老人边签字边点头。为照顾高龄、腿脚不便的老人,居委会总会上门帮老人办理各项业务。
“沈老师,今天的血压有点偏高嘛。”来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陈洁给沈经华老人量完血压叮嘱他注意饮食、多加休息。“昨天街道组织去浙江南浔旅游,玩得开心是有点累了。”老人笑着说道。像陈洁这样的家庭医生每月要上门为老人进行体检,每周两次在静安寺街道“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坐堂”,为老人检查身体、答疑解惑。
“沈老师,我来了,你要的水果也帮你买来了哦。”志愿者叶国玉阿姨一进门就开始里里外外打扫起来。一周三天,她都会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费用则从静安寺街道每月为老人提供的补贴中扣除。可别小看“叶阿姨们”,她们在上岗前全都经过专业培训,不少人具备“1+6X”老年人常见病的专业护理知识。
“您今天打过‘一键通’没?”“哦,差点忘记了!马上打!”在叶阿姨的提醒下,沈经华拿起电话,拨下了“平安告警”按钮。这个“一键通”电话是静安寺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特意为孤寡独居老人设计的,老人每天通过电话“报平安”,一天不打就会有专人上门了解情况。有什么急事难事也可以拨打电话。有一次,沈经华家里晚上十点多突然断电了,一个电话,不到20分钟维修人员就上门了。还有一次,家里闹起了跳蚤,老人腿上被咬出十几个包,也是一个电话,专业人员就上门来消毒除虫了。小小电话后面是强大的“后援团”,24小时守候着老人的平安。
放下电话,老人放起了喜欢的CD,打开咖啡机,不一会儿房间里回响起悠扬的古典音乐,咖啡的香味氤氲开来。
“沈老师,中饭到了哦!”十点半,门外准时传来了送餐员洪亮的声音。“今天是什么小菜呀?”“鸭翅膀、西葫芦炒肉片、清炒青菜。”“谢谢侬!”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沈经华只需“支付”四元钱,也可以从街道补贴中支出。从最初的只送中饭到现在三餐全送,从最早的街道区域化党建共建单位华东医院食堂一家到现在的美丽园大酒店爱心食堂、孙克仁敬老院食堂三家轮转,饭菜、馄饨、包子……为了老人饭菜不断翻新花样、保质保量,助餐变成了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365天雷打不动的任务,包括年夜饭,仅去年一年就送出40多万份餐饭。
“沈老师,我们站点现在更漂亮了,来看看呀!”在万航社区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站长蔡爱娣的邀请下,沈经华老人迫不及待地来到装修一新的站点。“赞赞赞!”老人竖起大拇指。“您上次不是说想买东西吗?我来教您电子下单,这样您就不用每次都到站点让工作人员帮助下单了。下单后三小时内就能送到站点,价格还比市场价便宜10%呢。” 蔡爱娣边说边打开平板电脑1号店专区,教沈经华下单购物,老人学得很仔细。助老服务站根据老人服务需求以助餐、助急、助浴等“十助”项目为基本服务内容,实施菜单式组合服务,并且在不断扩大服务内容。
“十三五”规划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据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胥燕红介绍,上海市静安区是上海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高龄、失智失能老人比例也很高。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2006年静安区率先在静安寺街道成立了上海市首家“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以全年无休的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等“十助”服务。根据“乐龄生活圈”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的六大功能,梳理出各类服务项目60多项,社区内诸多像沈经华一样的老人得到了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按照“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市场运作、实体管理”的运作模式,探索并实施了保障体系化、方式便捷化、内容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