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盛:在坚守中锤炼“匠心”

文/新华网云南频道:李霞、詹晶晶

“业务技能,如果用心学的话很快就能学会,但是要想做好就不那么简单了,必须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一天一天慢慢地磨练。” 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高级技师耿家盛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耿家盛凭借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对专业技艺的坚守,数十年如一日,恪守职责,精益求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

耿家盛生于1963年,1982年毕业于昆明机床厂技校油漆专业,随后进入昆明铣床厂工作,1984年他被调入昆明重机厂(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简称“昆重”)学习车工技术,先后操作过车床、镗床、铣床和钻床。到昆重工作之初,耿家盛没有车工基础,但是凭借“干一行,爱一行”的劲头,耿家盛决心从头学起、做起,拜师学艺。几十年来,耿家盛靠着天道酬勤和不断创新,硬是从最初的一名普通车工,一步一步成长为车工高级技师和昆重唯一的一名首席技师。

三十多年间,耿家盛每天都扎在车间里不断地摸索,他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了。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耿家盛也渐渐明白,磨好刀很重要,但是“因材施刀”也同样重要,在耿家盛的职业生涯中,他发明创造过无数性能优良的车刀,这也让他逐渐变成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每年都能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如今,以耿家盛的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作品柜里陈列着一把他改造的车刀,这把刀便是耿家盛人生的第一把刀,是用于切削台阶的90度车刀(加工金属材料的刀具),可以说,这把车刀见证了“大师”的成长路。

多年来,耿家盛不仅传承了前辈们过硬的技术,更在工作中大胆创新,研究出了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塔吊塔节加工工艺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

善于钻研的耿家盛始终前行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让昆重以技术工人为主力的群体不断释放出创新的活力。

据介绍,“零排放智能环保厕所”是耿家盛“名匠工作室”参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而耿家盛正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从设计到完成的两个月里,耿家盛和团队成员克服了只有原理图没有设计图的困境,最终实现了项目零污染、零排放、零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所有预期功能,这对技术团队和昆重而言无疑是一次开创性的尝试。

昆重素有“师带徒”的传统,耿家盛也是从学徒开始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如今,“师带徒”仍然是昆重最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以耿家盛为主导的“名匠工作室”的重点任务。近年来,在耿家盛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与50余名青年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通过他理论上的耐心讲解及手把手的操作辅导,目前,胡晓财、马自辉等一批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我们以前也都是站在师傅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也是这么带我的徒弟,我们要把好的技艺全部教给年轻人,让他们去进一步创新,去达到更高的水平。”耿家盛说。

经过几十年的坚持,耿家盛获得过“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兴滇技能人才”“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云岭首席技师”“云岭楷模”“中国好人”等多项殊荣。面对荣誉,耿家盛质朴的工人本色始终没有改变。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也曾是昆重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更是耿家三兄弟接触机械、走进昆重的启蒙者和领路人。耿家两代人陪伴着昆重走过了近60年的岁月,他们与昆重的情感悠远深长,无法割舍,也成就了“父子劳模,兄弟名匠”的佳话。

如今耿家盛每天依然会一如既往地在厂房里钻研,而下班后最大的幸福就是抽时间陪小孙子玩游戏,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在耿家盛家的客厅里,一直挂着一个大大的“家”字,耿家也一直将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家风代代相传。

耿家盛大半生都在践行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这句箴言。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只要爱岗敬业,不怕吃苦,肯动脑筋,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就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就能有所成就。

学会保持,懂得坚持,这是耿家盛的座右铭。他说,不管走多远,都会在学技术、搞革新、爱企业、讲奉献这条路上一直坚持下去,同时也有义务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更快成长。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塑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