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网云南频道:赵汉斌
应建华今年才55岁,但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苍老些。作为云南大理印象林果庄园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云南大理大樱桃种植协会会长,1993年他大胆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到后来从事高原特色林果产业,一路摸爬滚打,“甚至差点爬不起来”。老应说,自己是“十年才磨得一剑”。
早年,老应看准云南具有高原立体气候,光热充足,以及高原特色农业的自然禀赋,他认定家乡大理洱源这块宝地上可以种植高产值、高附加值的有机果品,可以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经过慎重考察,十年前,他选择了营养价值和市场价格“双高”的早熟大樱桃项目,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当年就从山东引进了1000棵种苗,并流转了60亩土地。经过精心养护,四年后,一千棵樱桃终于开出了艳丽的花,但并不结果——这个品种并不适合于当地,老应的创业梦一下子被无情地砸得粉碎。
一月间,老应几乎须发皆白。是就此服输、还是再作一搏?放弃,可能要面临砍树还地、满盘皆输的境况,但几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他决定最后放手一搏,或许还有胜算。
老应流着泪将最后的家底——自家的一院老宅抵了出去,换回了40个新品种、共3000株苗木。根据此前掌握的知识,他不信40个品种里真没有适合云南大理的品种。他请来了上海交大、上海农科院以及云南本地的一拨拨专家,从新进的品种中嫁接、改良和淘汰。刨坑、施肥、浇水……从小没干过一天农活的他,所有一切,自己一个人默默发力去做。雨水一次次浇湿过他的头发,汗水一天天浸透着他的衣衫。
四年前,他选育的5个品种苗木终于挂果了,果色红里透亮,比常见的进口车厘子品相更好,果粒大如一元硬币,果品糖度、酸度适中,老应收获了第一茬成功的果实,也收获了别人翘着大拇指的赞赏,以及自己在果树下一遍遍流下的热泪。
老应也不再是那个空怀梦想的老应。几年间,他埋头研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樱桃及林果种植的专家,仅今年以来就免费培训林果种植户800多人次。他种的大樱桃不洒农药,不施化肥,全部按有机生产标准进行。“你看,这么多瓢虫在帮我抓坏虫,我何必打农药!”老应不无得意地说,“如果我打农药,这些益虫也就全死了。”他通过地表植紫花苜蓿草、挂瓶驱虫、杀虫灯杀虫,以及施放生物菌肥等一整套有机产品生产手段,树上的果子可以放心地现摘现吃。
自己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老应说,自己一直的梦想就是要做大一个高原特色林果产业。看到成功的当年,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参与了他的“创梦行动”,如今已有5个大户加入到合作社,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形成了种苗培育、林果种植、果品采摘、销售、物流一整条产业链,103户果农加入到合作社,带动了300多户乡亲的参与务工就业,老应的梦想也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这些日子里,他自主培育了“高原红”等6个新品种。不久前,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
如今又是一年的挂果期。今年的大樱桃挂果好、产量高,新培育的46亩苗木也长势喜人。老应设计了全新的产品包装,有了一整套的冷链运输和物流方案,还搭建了电商端口,准备大干一场。
老应原本计划今年全盘“翻本”,但上月底的一场冰雹,又给老应的如意梦泼了一瓢冷水,经过全面评估,果品和苗木的损失达到100万元。老应并不气馁:“这也是一个教训,提醒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提升科技水平,实施设施农业计划,提高抗风险能力。”
“十二五”以来,云南省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现农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0亿元以上。今年2月,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进一步指明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生态文明水平的发展方向。
老应正是云南千万从事高原特色农业大户的缩影,走出低谷的这些年,他在土地、技术、资金等方面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他期望未来在关键节点上,能有农业和科技部门再拉自己一把。应建华说:“我的前行的脚步还不停,我执着的劲头还在!只要方向对路,带动一方社员发展致富、回报社会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