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张祚艮的城市安家梦

文/新华网武汉频道:连迅 张照龙

“第一次踏上武汉这块陌生的土地,我就感觉自己像一片树叶丢进了海里。当时我想,要是在武汉有个亲戚多好,至少有个熟人,有个落脚的地方。”回忆起第一次来武汉时的情景,张祚艮一阵唏嘘。

张祚艮今年45岁,是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张家湾村人。由于幼年家境贫困,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跟着村里人学起了泥工手艺。新洲地方小,发展空间有限,张祚艮的勤劳并不能改变贫困的命运。在家乡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后,张祚艮萌生了外出闯一闯干一番事业的念头。

1991年,刚满20岁的张祚艮只身来到武汉发展。他没有文凭,在武汉也举目无亲,只能找到一家建筑工地干起了老本行。“那时工人待遇差,每天只能挣5元钱,最少的时候只有3.5元,勉强维持温饱。”张祚艮说。但他暗下决心: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出来了,就一定要好好干,干出一番样子,在武汉安家落户,站稳脚跟。

从此,张祚艮把时间都泡在了工地上,脏活累活抢着干。他先后做过泥工、钢筋工、油漆工、架子工、测量放线等工作。由于他吃苦耐劳,虚心向老师傅求教,逐渐熟悉和学会了建筑工作的不少技能。

后来,张祚艮结了婚,由于妻子也没有工作,他就把妻子带到了工地和他一起工作。为了能多挣钱,工地上节假日加班张祚艮总是第一个报名。凭借着勤奋好学和日益精湛的建筑手艺,张祚艮固定在了中建三局工地工作。随着对市场的熟悉,他开始承接一些小的工程,组织一帮农民工朋友一起干。

常年奔波在工地一线,夫妻两人居无定所。后来小儿子出生,四处漂泊不定的生活触动了张祚艮内心的伤痛:“不能再让小孩跟着我们到处飘荡了,要在武汉有自己的房子,才能给子女更好的教育。”

为了早日实现购房梦,张祚艮的妻子也在一家公司找了工作补贴家用。“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投入很大,张祚艮夫妻慢慢攒了一点钱。2013年,夫妻两人咬咬牙,拿出打工多年的积蓄付了首付,办理了每月还款3000多元的房贷,在武汉市买了一套80多平米的商品房。“中建三局是国企,工资发放有保障。虽然还贷压力不小,但是我有信心。”张祚艮说。

女儿和儿子上学的费用加上房贷还款,张祚艮肩上的压力前所未有,他只有更努力地工作。2015年8月下旬,为了保证武汉市儿童医院门诊楼工程按预定节点顺利开业,他带领农民工兄弟一起开启“白+黑”抢工模式,每天晚上加班到2点多才回宿舍休息。他们连续加班了2个多月,做完了4个月的活,完成了门诊楼化粪池、官网和广场砖铺设、入口平台加固、围墙道路等配套工程的施工,为武汉市儿童医院门诊楼顺利开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今,张祚艮和妻子都在武汉工作,大女儿也来到武汉财贸学校(技校)读书,小儿子送进了幼儿园。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里,在温馨的灯光下,见到妻子和儿女,张祚艮一天的疲惫似乎一扫而光。“在城里安了家真好,一家人能够朝夕相处。城里教育条件好,希望儿女们能健康成长,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他说。

在武汉市拼搏了20多年,张祚艮见证了近些年武汉市的发展。看着拔地而起的楼房,平坦宽阔的马路,呼啸而过的地铁,绿树成荫的花园,张祚艮会指给女儿和儿子说:“这个我参加修建了,那个我也参加建设了,还有那个……”言语中充满自豪。“这些年武汉市发展太快了,只要努力工作,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回首自己20多年的经历,张祚艮感慨万般。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这对张祚艮所从事的建筑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知道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张祚艮对于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他如今在工作中越来越感到有压力。“以前干建筑主要靠体力,现在建筑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这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但对文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张祚艮说。

繁忙的工作之余,张祚艮强迫自己抽空看看专业书籍,给自己“充充电”。他的下一个目标是通过考试,拿到建造师资格证书。“40多岁的人了,工作忙、底子差,看书很吃力,但不学习也不行,要不然就被年轻人抢了饭碗了!”张祚艮哈哈大笑说。

有了一些积蓄的张祚艮不忘家乡。前几年他出资近万元,参与家乡的道路和诊所修建。“一个人不能忘本。我虽然也不富裕,但也愿意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心。”将来张祚艮还打算成立一家自己的建筑劳务公司,“我想把农民工朋友们组织起来,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在城市赚钱,一起在城市买房安家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