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战士”勇攀医学“最高峰”

文/新华网湖北频道:连迅、蔡敏、田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马丁,从医从教30余年来,带领一群“肿瘤战士”认定目标孜孜以求,在科研道路上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勇攀医学“最高峰”。

学成归国

1982年,马丁教授开始从事肿瘤研究。那时的中国在肿瘤学研究上相当滞后,许多肿瘤患者因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不得不忍受病痛的折磨。自小就立志当一名好医生的马丁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肿瘤研究上有所建树,为患者减轻病痛。

经过10年准备和努力,1992年,马丁来到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师从当代著名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皇家院院士,《分子克隆》一书的主编Sambrook教授。为了一心一意搞研究,马丁几乎谢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一头扎在实验室里,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有时,为了一个不太确定的数据,他要反复做同样的实验;有时在睡梦中突然想起什么,他醒来立即做实验,直到数据确定无误为止。通过不懈努力,马丁在学科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以马丁的勤奋和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的科研条件,他如果继续留在美国,继续在Sambrook教授的指导下做研究,前途肯定不可估量。然而,1997年11月,马丁却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带着他所学到的知识和学术梦想,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回到母校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回到同济医院。“只有在自己的国家,才能实现我的梦想。”马丁说。

回国后,马丁面对的是一个面积不足50平方米、仪器设备老化严重、无法进行先进肿瘤研究的实验室。一切都得从头再来,课题申报,新实验室组建,任何一件事都得靠自己亲力亲为,可马丁对此毫无怨言。经过多年艰苦努力,马丁的实验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肿瘤研究中心,成为湖北省和教育部肿瘤转移研究的重点实验室。

医者仁心

“医疗的意义,就是要服务于病人,病人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从跨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深深地镌刻在马丁的心中。30多年来,他坚持患者至上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病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治、帮助每一个病人。

坐在诊室,面前的女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地坐下、起身,眼神里充满了焦虑与恐惧。马丁一改生活中的严肃,不时地与患者聊聊其他话题。“女人不能只为孩子活着呀”,“要想健康多吃水果蔬菜,去跳广场舞啊”……风趣幽默最能给病人以安慰,马丁尽量让自己的诊室气氛轻松。

正处在如花一般年纪的祝玲玲(化名)不幸患上大病,四处求医问药,得到的答案都是要做子宫全切除手术。祝玲玲十分绝望,最后通过多方打听,慕名来到同济医院妇产科找马丁看病。

马丁细心询问病情,详细查阅祝玲玲的病历,通过全面深入的了解,确认她患的是“宫颈鳞状细胞癌Ia2期”,而且必须手术。这类手术风险很大,而一般情况下是子宫全切除。面对患者做母亲的渴望,马丁一边安慰病人,一边翻阅大量资料,组织手术组讨论病人的病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我们既要考虑为病人治病,还要为病人考虑未来。”马丁对手术组成员说。

在马丁的主持下,手术组在征得病人同意后,提出一个大胆设想,那就是为病人进行子宫分段切除术,术后再考虑进行新的辅助化疗。这样不仅能够保留病人的子宫和有效保护卵巢内分泌功能,而且能够根治癌症病灶,使病人有效康复。2008年5月2日,手术组按计划方案为祝玲玲成功实施了手术。后来祝玲玲生下了一个女婴,随诊婴儿发育良好,祝玲玲的宫颈也无异常。这一挑战现有教条和权威的大胆手术尝试,为许多同类患者带来了福音,紧接着马丁先后为多名患者实施了同样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

主持同济医院妇产科工作,马丁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站在手术台上。“马教授一上手术台就是昏天黑地一整天,手机不能接,饭也顾不上吃。”同事介绍说。科里统计显示,最多的时候,马丁一周做过26台手术,每一台手术平均耗时3小时左右。如今马丁已在手术台上干了17年,他的右手大拇指、无名指已经被手术剪磨出了厚厚一层茧。

勇攀高峰

“好学生承载中国医学的未来”。在马丁的背后,是他带领的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还有他培养的大批高端医疗人才。30多年来,马丁已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67名。现在这些学生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医疗机构医疗、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马丁对学生的教育除了言传,更注重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在科室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高年资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马丁身体力行,他从不用现成的教案,每次上课前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备课:写讲义或者做课件。备课内容常常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最前沿,或者目前临床运用的最新知识。他上课,最喜欢的事就是设置问题,对学生循循善诱,让他们在幽默风趣的解答问题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马丁的带动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科研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在研究道路上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路前行。

有一个研究课题,因为要收集全国30多个科研中心的宫颈癌治疗资料和样本,马丁和他的研究团队用了3年时间,派出20多人到全国各地进行病例采集和样本收集。其中预后随访资料的完善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团队二十几个人每天要拨打上千个电话。“因为病人的电话常有更换,只能按照地址去查,我们有把电话打到街道办的,有把电话打到当地公安局的,有一次甚至把电话打到了火葬场才搞清楚。历尽千辛万苦,才把所有资料收齐。”团队成员王世宣说。

每周四的科研例会在马丁的科研团队坚持了近20年。每次例会,团队成员都要逐个介绍本周科研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以及下一周的工作计划。“这个例会让我们感受到科研压力,也是我们减压的重要途径。因为只要说出自己的困难,总会有人支招儿或伸出援手。这样一来谁也停不下,谁也不敢慢,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了别人眼中一群‘打了鸡血’的人。”团队成员高庆蕾说。

正是这种顽强拼搏,让马丁和他的科研团队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30多年来,马丁已发表科学论著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3篇,被引用次数达2500多次;另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7项,出版肿瘤学专著7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团队在近20年间发展迅速,共承担国家级妇产疾病研究课题140项,先后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在研究过后还积极推进成果的临床转化,现已临床转化应用5项,更有一种国家级新药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近些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取得很大进步。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完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效率和均等化水平。加强妇幼健康、公共卫生、肿瘤、精神疾病防控、儿科等薄弱环节能力建设。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有效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和精神疾病。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的召唤、人民群众的需要给马丁和他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如果说我们曾经取得过一些成绩,那也只代表过去。明天,我们希望推进国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完善国内妇科肿瘤的登记系统、随访系统等,寻找证据不断改进现有的治疗方法,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改写临床指南,造福更多妇科肿瘤患者。”马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