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乡村教师坚守38年的梦想

文/新华网重庆频道:李相博

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土家族人文友田当上了所在村——重庆市石柱县河嘴乡旗峰村村小的乡村教师。38年过去了,临近退休的文友田,即将圆满地实现自己心中的梦——不让一个山里的娃辍学。

旗峰村小,地处石柱县北边,海拔1300多米,到县城约2小时车程。38年前,村里办起小学,作为村里仅有的几名初中生之一,文友田成为教师的不二之选。“你就去干吧,以后村里的娃儿,也不用像你那样辛苦,走那么远的路上学。”在母亲的支持下,风华正茂的文友田拿起教鞭,在简陋的三尺讲台一站便是38年。

旗峰村小,海拔高,硬件差,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文友田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当起学生的“保姆”。开学之际,他得和妻子一道徒步翻山越岭,从十几公里外的中心校,肩挑背扛地领回几百斤重的课本。每天提回干净的泉水给学生解渴。和学生一道,忍饥挨饿,只有下午放学后才能回家吃上午饭。

“十多年前,曾经有个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这里,一看环境,头也不回便走了。”文友田说道。2000年前后,仅有的一名同事,也选择了离开。文友田一人上完语文、数学、体育、音乐,一科不落,独自坚守这座地处海拔1300多米的乡村小学。

由于是民办小学,文友田收入十分微薄,1978年刚工作之时,每个月仅有6元工资。到了1997年,工资涨到了32元,而当时家里种田要买的一袋肥料,便要36元。

对文友田而言,大儿子高二那年的一封家书,是他心中最不愿提及的往事。1999年,面对清贫的家庭,读高二的文友田大儿子,在给父亲的信中写下“我不愿再花你们的血汗钱,我准备打道回府”。 儿子的这句话,让文友田夫妇在家抱头痛哭,也让坚守讲台二十多年的文友田,产生了唯一一次动摇。他想和村里的青壮年一样,外出打工,让孩子能安心读书。忍着心中的痛,他赶紧给儿子回信:“幺儿,你只管好好读书,只要考上大学,把屋里的瓦片卖了,也要让你上大学。”又连忙写信给在深圳制衣厂打工的妹妹,借来了四千元。

村里的学生家长听到文老师不想教书后,纷纷赶到家中挽留。文友田至今仍记得村民李武中的话:“文老师不要走嘛,你一走后,这里是没人来的,娃儿谁来教哦?”家长们的挽留,以及想到自己走后孩子或许就会辍学,文友田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除了艰苦的环境,微薄的收入,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还让文友田患上了一身疾病。1991年开始,他便接连患上了慢性糜烂性胃炎、眼病、腰椎间盘突出、脑动脉血管硬化、抑郁症等疾病。“现在每个月光是吃药,都要花费一千多元”。为了不影响学生,文友田尽可能选择周末寻医问诊。去年,突发眼病的文友田被送往万州区就诊。手术结束后,还没等身体康复,文友田便坚持出院,回到山里,回到学生身边。

考虑到文友田的身体状况,以及资源合理分配,上级主管部门多次考虑将他调往条件好些的乡镇中心校,但文友田每每考虑到自己去了后学生们没人照顾,又总是选择留下。

最近几年,旗峰村小的硬件逐步改善,陆续通电通水通路。“营养午餐”计划,也让文友田和孩子们不再饿肚子,能在学校吃上热腾腾的午餐。改为公办小学后,工资也有了大幅提高,去年文友田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今年评上中级职称后,已经涨到4000元,“相比以前,现在的条件好太多了。”文友田说道。

“只要山里的人民需要我,我就要坚持下来。”在被问及如何面对困难,走过38年的教师生涯时,文友田说出了自己心中坚守的信念。

“五一”前夕,文友田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他38年来的辛勤付出。

回顾走过的38年,在这偏远高山教书,忍受寂寞孤独,所有的苦,所有的累,在文友田看来,都是值得的。“回首几十年做的事,还是高兴,因为让村里的孩子都读到了书,没有哪个失学,不少还成才了。几十年累得有价值,苦得有价值,清贫一辈子,哪怕是落下了一身的病,也值得了。”文友田这样说道。

如今的旗峰村小,仅剩下最后的八个学生,还有半年多就要退休的文友田,心中的梦即将完成,在他手上没有一个学生辍学。谈到退休生活,文友田说道:“还会常常到学校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