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的平凡梦想:让患者懂你

文/新华网辽宁频道:刘舒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里,女护士臧哲正在对一名心梗病人讲解自救常识,这时,隔壁病房患者张阿姨也按响了呼叫铃声。臧哲一路小跑冲进病房,得知患者需要换药,她又跑到治疗室配药。“张阿姨,您这瓶还是改善循环的,点滴的速度我给您调好了。咱可不用动了啊,有事再按铃叫我!”

36岁的臧哲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四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助理,她负责三个病房,共九名患者。如果按照每名患者一天注射四瓶点滴来计算,她每天至少要为患者挂36瓶点滴。

铃响就是命令,必须随响随到!臧哲说,“治疗室与病房的路,真的记不清跑了多少遍”。可是在她看来,医患关系是否融洽,不在于路的远近,而在于心。

“如果你是患者,你最希望医生护士为你做什么?”七年前一次并不如意的经历,让臧哲开始换位思考。

腰椎间盘突出(简称腰脱)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病,2009年是臧哲腰脱病最重的一年。那一年,一名重症患者卧床3个月,虽然有意识,但不能说话,而且已连续7天没有排便。臧哲见患者表情痛苦,思前想后提出用手为患者通便。然而,患者的陪护亲属却无法理解她的做法,还指责其“没事找事”。面对家属的不理解,臧哲噙在眼眶里的泪水滴到了地板上,犯了腰脱的她被同事搀扶着走出病房。

“当时真的很委屈,我觉得一个人能为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无偿付出,怎么还能被指责呢!”现在想起此事,臧哲还是有些激动。可是就在那一念间,这位当时还不满30岁的年轻护士却得到了启发:付出遭到埋怨,或是因为与病患及其亲属沟通上的不充分。

于是,那时已入行八年的臧哲开始为自己的梦想积蓄力量。一年后,在2010年医院实行“四师”考核(即心理指导师、饮食指导师、康复指导师、药物指导师)时,她考取了康复指导师资格,加上日常护理经验的积累,臧哲提出了“换位思考”理念,最终被科室采纳。

“我们科室在全院率先采取换位思考的模式,让患者能听进去更多专业的建议。不是对患者说‘你应该怎么样’,而是‘你需要怎么样’。”臧哲说,如果我们不去创新和改变,就会被时代淘汰。

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在臧哲所在的科室运行四年。因为与病患沟通得多,患者们也逐渐开始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患者们不但记住了护士的名字,更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

刚刚换上新点滴的张阿姨说:“小臧啊,我看你忙,以为有别人来帮你呢,太麻烦你了!”听了这话,臧哲不住地说着“没事”,她告诉记者:“患者愿意听我们的讲解,能理解我们,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我也会把沟通交流的方法传授给新入行的小护士们。”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优化从医环境,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而作为中国东北中心城市里的三甲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也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提出,要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为他们营造家的氛围。医院规定,按照护士的能级分配病人,即重症病人分配给年资高的护士,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对症下药。

“希望未来医患关系更加融洽,我们能想患者之所想,而患者也能读懂我们,真心对待那些为你扎针吃药的护士。”臧哲说。

刚刚过去的母亲节,臧哲的7岁女儿为她画了幅画,并许下了心愿:“我希望我以后我挣钱特别多,不让妈妈这么辛苦。”

拿到女儿的礼物,臧哲的鼻子酸酸的。她告诉记者,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太多,可选择做护士,并不后悔。“在这座城市里,医护工作者和患者能够并肩作战对抗病魔,这就是幸福的。我愿意遵循南丁格尔精神,为这项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