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盲童别样的天空:用我的眼打开你的世界

文/新华网江苏频道:戚轩瑜

“老师好,叔叔阿姨好!”在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孩子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很特别,没有明确的人称指代,因为低视的孩子压根儿看不清站在眼前的是谁。但有一个人的声音却深深地烙在了小家伙们的心里。

18岁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普通班毕业,王长海刚走出校园就一头扎进了南京市盲人学校,一待就是35年。若说“没打过退堂鼓”,那是唬人的。第一次踏进南京盲校,用铁丝串起来的破落校门就让他傻了眼。来不及细细品味青葱岁月的酸甜苦辣,王长海被这里的孩子揪住了心:“不走了。既然我来了,就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和这些孩子。”

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盲校学生,“王老师”成为孩子们最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是那张面孔,最熟悉的却是王长海春风细雨般的声音。

王长海读师范的那个年代并没有针对盲童的特殊教育,教学过程全靠老教师“传帮带”和自己摸索,这对于教小学数学的他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正常人观察事物85%是靠视觉来认知的,盲生因为缺少了视觉这一感知通道,所以更需要通过其他感官,例如听觉、触觉、嗅觉等来补偿,这就使得盲人教育比普通教育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

“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就愁坏了王长海。“一定要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学习的乐趣。”执拗的王长海埋首琢磨了好些天,在看到菜场里卖的粗叶青蒜时倏地眼前一亮。他剪了一段粗大蒜,小心翼翼地用刀裁开蒜管的侧面,扒开来就是一个长方形。试验成功的喜悦顿时让王长海乐翻了。

“孩子们没有概念,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带来体验。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做、去感受。譬如正方体有六个面,我就让孩子自己动手将六个正方形拼成正方体,在动手的基础上再想象、感受。”提起自己的“教学经”,王长海的眼神熠熠生辉,让孩子们学会数学更像是给他的挑战。

南京盲校的孩子比较特殊,市面上销售的教具往往不实用,王长海撸起袖子自己改进。举着二年级教室里的钟面模型,他讲起了它的改造史:“这个钟面模型,买回来的时候钟面上全是印刷字,孩子摸不出来。就用粗细不同的两种木签标明刻度,并用盲文点标出桌面上的阿拉伯数字1—12,最后在钟面的表层贴上一层又一层的胶带,防止孩子们抠坏,虽然手感差一些,但更经久耐用了。”

在王长海的课堂上,永远是笑声一片,教盲童学枯燥的数学不光考验耐心,更离不开责任心与爱心。

“十三五”规划提出,提升残疾人群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条件保障和教育质量。目前,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南京市盲人学校的特殊儿童都能进入本校的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学习。南京盲校还将教育层次向大专延伸,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办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近年来大专部包括中专部的就业都十分理想,就业率均达到100%。毕业生中大部分就职于各种推拿诊所,少部分供职于社区医院,还有个别学生通过创业拥有了自己的推拿诊所。

“这里的孩子们最缺的不是钱和物,而是亲情。”谈及自己教学生涯最大的梦想,王长海坚定地表示,“希望这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话音刚落,他又略带落寞地说道:“盲童遭遇的不快乐的事情太多,我很想尽自己的努力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 一颗慈父心将王长海与孩子们紧紧拴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