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老式农具模型 六旬老人的农耕文明传承梦

文/新华网甘肃频道:宋燕

大轱辘车、犁铧……这些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农具,如今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在甘肃农村,却有一位老人多年来始终怀揣着传承“农耕文明”的梦想。

段光荣是甘肃张掖高台县的一名老木匠。如今年逾花甲的他,本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但是,忙碌大半辈子的他,又给自己找了个新“活计”。他按照1:10的比例缩小尺寸,“复原”制作过去在田间地头常见的大轱辘车等农具。这些微型农耕工具已被确定为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以保护。

5月正值初夏,位于河西走廊上的高台县阳光已然强烈。在高台县黑泉乡黑泉村,段光荣就这样顶着骄阳在自家院落里忙着制作“织布机”。一旦有人和他说起老式农具,他就会拿出自己制作的大轱辘车、犁铧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自1967年当木工以来,段光荣一直没有中断过这门手艺。如今他是当地农村为数极少的“有手艺”的木匠。随着子女成家立业,段光荣和老伴却越来越怀念过去的那些艰苦岁月。

“现在,有些农具孙子辈都不认识,更不知道怎么用了。现代农业更加高效,几乎全部都是机械化,娃娃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能有今天的这些好日子,都是从过去那个艰难的年代走过来的,所以我很想把这些过去的农耕工具保留下来。”段光荣说。

怎么保留这些农耕工具?段光荣想,自己擅长的是木工技艺,何不用自己的手艺来复原一些当年的大轱辘车、犁铧等农具?自此,农闲之余,段光荣就搜集整理木料,完全按照以前大轱辘车等农具的制作工艺,按照1∶10的比例缩小制作大轱辘车等农具。

段光荣说,真的农具可以用斧子、凿子之类打眼、取铆,比例缩小以后,只能用小刀、电钻之类精细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废料。

在外行人看来很简单的一辆大轱辘车,工艺却一样不能少。他说,按照缩小比例复原一辆小型的大轱辘车,至少需要3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车有轱辘路有辙,不要看以前的农具,尺寸、大小、作用都有讲究。我还准备再做一批农具模型,把农耕文化传承下去。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我都能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老人脸上挂着笑,眼里闪着幸福的光。

段光荣说,今后,自己将继续复原木制纺车、织布机等过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让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这也是他一辈子从事木工所唯一能够传承下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