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网云南频道:李霞、詹晶晶
今年46岁的张峰屹,有着多重身份,他是昆明源润祥再生资源产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还是“再就业明星”,然而他更为社会所熟知的身份是“垃分哥”。在过去的10多年间,张峰屹一直为推动昆明垃圾分类工作而努力。很多人认为他干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可张峰屹却认为,垃圾分类是值得他终生所奋斗的事业。
1997年,张峰屹因企业改制下岗,于是他开始自己创业,创办了一家净菜公司。虽然创业失败,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2001年,张峰屹加入昆明市妇联巾帼社区服务中心,开办便民小超市,在此期间,张峰屹观察到,小区里有很多可回收的东西,这让他感到“有事可做”。于是2002年,在昆明市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张峰屹创办了昆明市丰盛社区便民回收站。从那时起,他便与垃圾分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后,张峰屹带着3名下岗工人和2000元钱,干起了“垃圾回收”工作。回忆起第一次去回收废旧物资,张峰屹坦言当时自己确实感到“不自在”。“我们第一次是去一个办公楼收报纸,由于办公室比较小,工作人员就让我们把报纸拿到走廊上去捆扎,我蹲在走廊上,下意识地面对着墙壁,生怕被别人看见自己的脸。”张峰屹说,收报纸还算好的了,当面对着堆得很乱的废旧物资,甚至是些又水又油的瓶瓶罐罐时,更是尴尬。
然而,性格坚毅的张峰屹始终不肯向困难低头,经过20多天的调试,他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
尽管遇到过不少困难,但生性乐观的张峰屹总爱说自己“憨人有憨福”。2002年5月,他作为昆明市的“再就业明星”来到北京,接受了《对话》栏目的采访。从此,张峰屹和他的垃圾分类事业“一炮而响”。
2003年,张峰屹又在云南省、昆明市劳动部门的推荐下参加了央视大型竞赛性公益节目《激情创业》。张峰屹说:“我记得当时我的对手有的是做养殖的,也有做其他的,他们都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赛,而我是做垃圾回收的,我总不能带一张废报纸去送给评委吧。我一想,就用回收来的废品做成了花瓶等工艺品,阐述了我的绿色创业理念,没想到还得到了肯定。”
在这次比赛中,张峰屹最终以废旧物资回收项目荣获云南赛区第一名。回到云南后,他还参加了省里组织的“云南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事迹报告团”,赴云南全省做事迹报告,向上千名下岗职工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
一鼓作气,2004年12月,张峰屹的昆明源润祥再生资源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员工全部统一着装,规范上岗,他也开始专业从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和再就业工作。
为了改变人们对废旧物资回收的误解,培养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张峰屹想出了一个“以物换物“的办法。他把自己小超市中的一些诸如盐、牙膏、油、大米等商品拿到小区里,以低于市场销售价3%至5%的价格“出售”,但前提是,居民必须拿相应的废旧物品来换购,这得到了居民的广泛欢迎。
“现在我们还和一些非常好的企业合作,通过以物换物的方法,缓解一部分人对出售废旧物品存在的尴尬,更重要的是可以唤起人们热爱环保、参与环保的意识。”张峰屹说。
在过去的几年中,张峰屹共开展了30多场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在小区、商业区、广场向市民发放各类垃圾分类宣传资料20多万份;向小区居民免费发出印有垃圾分类知识的三色垃圾袋二百多万个、无纺布袋五十多万个、垃圾桶三万多只……
现在,张峰屹和他的团队依然会活跃在昆明的各个小区和校园。他坚信,只要将垃圾分类的意识深入人心,未来这项工作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环保事业应从小抓起。”张峰屹说,目前共向学校赠送垃圾分类柜30多件、垃圾桶5000只;设立了35个校园文明宣传队,文明小卫士达10000多人。
张峰屹多年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也让他得到了许多的荣誉。2002年10月,昆明市妇联授予他“巾帼创新业示范点”;2004年他被授予“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称号;2005年他的家庭又被全国妇联、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绿色家庭”……张峰屹说,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多个部门为他搭建的平台,更离不开好政策的支持。
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逐渐对垃圾分类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改变。张峰屹说,垃圾分类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事,垃圾分类是一项“全民战争”,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并且从更高的层面建立一个体系,让每一个人都在这个体系中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目前张峰屹的公司有418个网点,900多名员工,他希望他的回收网点能越来越多,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垃圾分类的事业中来,共同呵护美好绿色家园。
已过不惑之年的张峰屹,依然对垃圾分类事业充满激情,他的办公室里还张贴着很多励志标语。“国家正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垃圾分类事业将大有可为。”张峰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继续坚守好这份事业,如果将来国家要为垃圾分类立法的话,希望自己能成为研讨小组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