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民圆梦安全饮水

文/新华网江苏频道:戚轩瑜

一走进孙朝玉的家里,最惹眼的就是搁在院子角落里的几口大水缸,边沿处长满了青苔,还挂着几缕晶莹的蜘蛛丝。大水缸已经“光荣退休”了,栽在水缸里的青葱足有半米高。

“我们原来喝的都是深井水,放在太阳下面一晒,上面就结膜子,在锅里头烧开了还有一层黄颜色的气泡浮在上面。现在用县城供应的自来水煮粥饭,味口就是不同,而且水碧清,装进茶瓶里一点沉淀物都没有。”弯腰拧开自家水龙头,“哗”的一声,清澈的自来水倾泻而出,溅飞的水珠落在嘴里,还带着一丝甜味,73岁的孙大爷喜上眉梢。

孙朝玉是盐城市阜宁县芦蒲镇长北村人,“吃水难”曾是这个村落里的人们背负了数十年的老大难问题。“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2013年7月,“面朝黄土背朝天”活了大半辈子的孙朝玉终于喝上了放心水,圆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的吃水梦。

指着沟塘边上依稀可见的几级台阶,孙大爷回忆起往昔挑水的艰辛和不易。早些年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挑河里的水吃,用红砖头或者大石板搭建几级简陋的台阶,这种“小码头”一直延伸到水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代人就这样踩着田间泥泞的小道,担着桶去挑水,扁担晃悠着,铁皮水桶还发出丁零当啷的声响。阴雨冰雪天气最糟糕,踩着台阶都颤巍巍的,一不留神滑倒了,可是“会出大事的”。

为图省事,减少向土地上投入,村里的农民开始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最终导致了他们赖以为生的地下水不能喝。如今,河里的水早就不能喝了,现在井水也不能喝了。在苏北农村,不少农村居民都有“四环素牙”,牙齿发黑黄还不平整,还有些村民患有消化、泌尿系统疾病,这都是由于长期饮用含盐量高的深井水造成的。

将供应城市居民的自来水延伸到农村,实现区域供水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最佳方案。而区域供水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着农村供水体制的转换问题,即需要通过区域供水取代小水厂供水。

早期建设的镇村小水厂不能全天候供水,而且水质难以保证。这些私人承包的镇村小水厂直接抽取地下水供应给农户,每天定时供水的时间很短,仅4小时左右,加上供水量严重不足且水压较小,离水厂较远的人家经常吃不上水,农村太阳能、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不能正常使用。

孙朝玉家在2008年就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让热水器正常运作,他还在屋顶上装了一个小水箱。“以前是村里的小水厂供水,水压很小,要把水箱填满得花半天工夫。还有些村民家因为水压太低,水上不了二楼,无奈之下用水舀一勺一勺地把水灌进热水器里,每灌满一次就累得够呛。”孙大爷说。现如今,孙朝玉也喝上与城里人“同质同价”的自来水,都是阜宁水厂供水,水源来自苏北灌溉总渠,不仅24小时供水,水压也很大,太阳能、洗衣机等家电都能正常使用了。

说话间,孙朝玉打开了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立刻涌出来,水龙头上的压力表显示“水压达到了0.17Mpa”,相当于1.7公斤的压力。“这时候(下午五点半)是用水高峰,水压还不算高的,平时水压能达到2公斤。这个水压上4层楼的高度没问题。”孙大爷笑道。

他边说边掏出自家的水费缴费卡,天蓝色的卡面上写着“请节约每一滴水”。“以前吃水没得水表,靠近水厂的人把吃不完的水往河里放、浇庄稼,离水厂远的人吃不到水。现在装表了,都按水表收费,你一个月吃多少水把多少钱,我们很欢迎。”平常用井水浇菜园、洗衣服,像孙朝玉这样的村民每户每月只需花费5-10元的水费。

谈笑间天色渐晚,在田间劳作的儿媳妇朱中云赶回家生火做饭,孙大爷的儿子外出打工了,家务事全靠儿媳妇张罗。屋后的院子里也有个小菜园,朱中云随手摘了几棵青菜,用指尖掐断菜根,放在水龙头下冲洗,碧绿的菜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煞是好看。

手脚利落的朱中云返身走进灶房(厨房)生火做饭,将靠近外面的灶火生好,舀了三四瓢水倒进锅里,一支烟的工夫,灶房烟囱飘出袅袅的炊烟。朱中云在灶边哼着小曲,守着初燃的灶火,听着火焰欢笑的噼叭声,不远处不时传来孩童嬉戏玩水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