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网辽宁频道:关溪涓
兴隆台村的稻田地里长出了画儿!
种了一辈子水稻的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村村民张连贵做梦也没想到,稻米可以有黑、橙、红、白、紫这么多种颜色,还可以组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守着几亩薄田,面朝黄土背朝天。今年65岁的张连贵一直觉得,庄稼人种地就是“种在人,收在天”。他只记得,过去打理家中那几亩稻田,刨除肥料和农资成本,雨水好的时候一年能挣1、2万元钱,雨水不好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
“有一年水稻抽穗扬花时,一连下了几天大雨,接着又是持续高温,水稻得了瘟病。”张连贵说,绿油油的叶子一下子变成了红色,到了秋天水稻产量低,一年的活计算是白干了。
不过,梦想总有照进现实的时候。改变张连贵生活的,正是与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稻田。
“十二五”期间,沈阳市沈北新区按照土地三权分置原则,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帮助农户自愿规范流转土地。
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7月,沈阳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稻梦空间正式开园。园区延续锡伯族种植“稻田画”祈福的古老传统,以“稻田画”观赏旅游拉升人气,发展“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为一体的新兴都市农业。
眼见“稻梦空间”项目越来越受关注,产业做得越来越红火,张连贵将自家承包的水田全部流转给了产业园。让他惊喜的是,如果本人愿意,可以继续耕种这些水田,而且不用担心稻米的销路。因为,园区不仅承诺比市场价高出1到2个点,来回购他的大米,还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帮助他在稻田里搞立体养殖,养鸭、养蟹、养鱼,收益依然与他分享。
张连贵告诉记者,在稻田中分别投放的是鸭雏、蟹苗、鱼苗、青蛙。鸭子、青蛙相当于天然农夫,每天在田间捕食害虫,代替农药喷洒;排泄的粪便直接成了有机肥,省了化肥。
“这些生物在田间的自然活动,不仅原了自然生态,还能刺激水稻健康生长。”张连贵说,这种生态种植,能比普通稻田每亩增产100斤,而且产出的大米特别好吃,稻田鸭、稻田蟹也都能卖上不错的价钱。
由于整个种植过程全是现代化作业,即使在农忙时节,张连贵仍然可以拥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于是,他干脆就近在“稻梦空间”谋了份木工的差事。修建木屋、维护栈桥,去年全年,仅打工所得就为张连贵一家增加了近6万元的收入。
“打一份工,赚三份钱”,张连贵这样形容自己当下的生活。他此前从未想过,养鸡、养鸭、养蟹、插秧、收稻这些“土掉渣”的农活,竟成了那么多城里人眼中的时髦玩意儿。
收入在变,生活在变,观念也在变。生活富裕了,张连贵将家中的平房从里到外装修了一遍,双人床取代了原先的大土炕、灶坑换成了高档炉盘。冬天的时候,张连贵还带着老伴一起去了趟美国的塞班岛。他说,拮据、清贫了一辈子,到老了咱也赶赶时髦,度个蜜月、享享清福。
如今,土地流转、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这些一度看起来新潮的词儿,渐渐打通了农业转型增效之路。自2009年该区成立辽宁省首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到2015年初全区整村已有20多个村庄完成土地流转,当地村民们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张连贵只是千千万万获益者之一。对于未来,张连贵的想法很朴实。“虽然说不出那么多大道理,但是既然国家给了政策鼓励咱搞种植,那就种好地、多打粮,然后带着老伴多来几次‘疯狂’的旅行,也去看看世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