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山那边——易地搬迁搬进“新生活”

文/新华网贵州频道:卢志佳

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的西部大山里,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给出了响亮答案。2012年至2015年间,贵州省累计投入186亿元,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62万人,通过异地安置,让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搬进“新生活”。

39岁的苗族青年王文平是贵州省丹寨县保利生态移民社区的第一位住户,50平米两室一厅的房子,王文平总共只花了32000元,这是他人生中购买的第一套住房。

王文平夫妇育有一儿一女,2011年以前,夫妇俩带着儿子奔波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打工谋生,年纪稍大的女儿则留在老家农村上学。4年前,儿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为了让儿子有个安稳、良好的学习环境,一家人回到了家乡。

“以前我女儿上的小学现在已经被撤并到乡中心小学了,从我家步行到乡中心小学要两个小时。”王文平说。

想办法把儿子送进丹寨二小上学后,夫妇俩各自在县城找了工作,王文平买了面包车跑起了运输,妻子李艳则在超市做售货员,一家三口挤在不到20平米的出租房里,日子艰难而拮据。

“租房住了两年开销又大,条件又差,再加上女儿也要在县城上高中,我一直想着在城里买套房子。”李艳说,在丹寨买100平米的房子,首付将近10万元,一家老小6口人需要他们夫妇俩养活,买房的事便一拖再拖。

2014年底,县里开始动员王文平老家排调镇排晒村搞生态移民搬迁,王文平第一时间便主动申请购买移民安置房。按照县里的补偿政策,移民户每人补助7000元,每户最多按5口人补贴,另外每一户再补贴4000元,算下来王文平一家得了39000元补助。

保利生态移民社区50平米的房子总价71000元,除去补助,王文平自己花了32000元,折算下来每平米才600多元。许多和王文平同村的村民也在保利生态移民社区安了家,这个社区可以容纳1000户生态移民。

去年7月,花7000元把房子简单装修了下,王文平夫妇带着儿子女儿住进了新家。“房子虽然小了点,但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以后可以安安心心留下来发展了。”王文平计划,过几年条件好了,就在县城再买一套商品房,把老家的父母也接过来一起住。

每个星期六,王文平都要回老家看望父母,早上9点出发,沿着蜿蜒的山间公路,方向盘来来回回打了上百遍,王文平赶到60公里外的排晒村,时间已近中午。

排晒村是个苗族风情浓郁的小村庄,梯田层层叠叠,吊脚楼错落山间,村民盘髻戴银,恍如一个世外桃源,和外面的世界并无太多联系。

由于记者的到来,王文平的父亲王通能坚持让儿子去田里抓了几条稻田鲤鱼来加餐。王文平告诉记者,村里很少有外人来,稻田鱼是苗家人招待“贵客”才上的菜。

说起王文平购买的安置房,王通能老两口感到很满意,两位老人一再表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老家的日子太艰苦,不希望他们留下来。“我们农村卫生条件差,现在孙子都不太愿意来老家住,他害怕晚上出去上厕所。”王通能显得有些失落。

中午席间,记者遇到70岁的村民王德春,他曾在排晒村做过22年的村支书。“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村里虽然通了水、电、路,但是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说到底还是太偏远了。”作为老支书,王德春很关心农村的发展,“我经常看新闻,看外地的农村搞养殖、搞种植、搞旅游,我们这什么都搞不起来,落后了啊!”

每次下午3点不到,王文平便要赶着回县城了。临走之前,他都会特意询问父母和隔壁的长辈需要哪些生活用品,下次再帮他们带过来。“我们这里有句话叫‘有钱无货’,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想买点猪肉招待人家,可是有钱也没地方买。”王德春说。

回去的路上,王文平告诉记者,他要赶着回去“监督”儿子做作业,王文平的梦想是希望他们能和城里人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希望他们将来上好的大学,有更好的人生。“对我们夫妻俩来说,这是我们搬出大山最重要的意义。”王文平说。

2015年底,国家颁布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有了扶贫生态移民的充分实践,贵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决心更大,“十三五”期间,贵州将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