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厝垵:一座“小渔村”的华丽转身

文/新华网福建频道:刘默涵

曾厝垵是坐落在福建省厦门市东南角的一座小渔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当年居民与华侨建造了大量红砖古厝和南洋风格的“番仔楼”,给这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许多人可能无法想象,如今可与鼓浪屿比肩的“最文艺渔村”——曾厝垵文创村,在多年之前竟然是不折不扣的“丑小鸭”。

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恶劣、安全隐患较多、管理体制转型不够彻底等“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无一例外地存在。

当时的曾厝垵,不过是一小撮爱好文艺的青年聚集地。虽然商业业态开始在村子中萌发,但是当地人看不清未来村庄的出路,在追逐短期利益的驱使下,频繁涨租,随意撕毁与商家签署的租约,一些商家开始逃离。当地村民对于村庄未来的命运是茫然的。不知道是要拆,还是继续保留。

“十二五”期间,厦门市开始推动岛内外一体化重点区域的建设,曾厝垵作为旧城改造的重点项目,被写进厦门“十二五”规划中。在此后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厦门更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城带村、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改造城中村。

原本脏乱差的“城中村”曾厝垵,在这期间开始了“蝶变”。

201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80后宁军在厦门创办了曾厝垵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并参与了曾厝垵的文创设计与社区营造中,他被当地居民称为曾厝垵的“社区营造师”。

在政府的推动下,宁军和他的团队获得政府、商户、住户等多方支持。他先从稳定租约入手,重建众人对曾厝垵的市场信心,先后参与社区及商户间的纠纷调解达200余起。

宁军和他的团队同时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注重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村庄的“微改造”。去年7月,宁军将一栋有着194年历史的闽南古厝改造成闽台文化馆,花在软装和修复上的心思远远大于房屋建造本身。他说,更新的目的是从旧屋换新颜,改造的目的是让历史味道散发开来。他还策划了文青节、轻音微乐等数十个创意推广活动,树立曾厝垵在文艺青年群体中的口碑。

几年下来,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戴着草帽、穿着长裙、拖着皮箱、拿着地图,用惊喜的眼神打量着曾厝垵文创村的房前屋后。在他们的口耳相传之下,曾厝垵,这座“最文艺渔村”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熟知。

统计数据显示,曾厝垵文创村2014年游客达到了1000万旅游人次,拥有店铺1600多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旅游产值超过10亿元。465户1500多名居民房租等收入超过1.5亿元,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收入相比2012年改造前增长了10倍以上。

2015年,曾厝垵在人气上更是超越了鼓浪屿,“五一”与“十一”黄金周游客接待量双双夺魁。预计2015年旅游人次将达到1200万,旅游产值超过15亿元,将实现50%的高速增长。

在许多曾厝垵居民的眼里,如果没有“十二五”规划关于“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应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统一部署,很难想象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老渔村,会在短短的两三年里焕发生机,成为厦门城市的又一张烫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