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记忆:听放映员讲小城电影院的故事

文/湖南频道:左栀子 潘杏琼

大正街是湖南湘乡这座小城最老的商业街,每当外地人问老湘乡人大正街怎么走的时候,得到的多半是另一个地名——“您问的是老电影院吗?”。“老电影院”是一座被小城人口耳相传的“记忆地标”。

“这是收片臂,这是抓片爪,这个放映灯泡是碘钨灯……”聊起电影,彭师傅如数家珍。今年67岁的彭师傅,从22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在电影公司工作了39个年头,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负责电影放映工作。

老电影院当年红火的紧,加上“送电影下乡”的惠民工程,辛苦的是电影院的放映员。有女莫嫁放映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洗了袜子补裤裆。“以前的放映员是很辛苦的,要带着放映机、胶片,还要带上发电机,近两百斤的设备都是手提肩扛扁担挑着去放映点。”黄都庆夫妇是老电影院的放映员,女儿现在也从事露天电影的放映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电影院倒闭之后,这个位于湘中地区的小县城的居民十余年间都没有“走进影院看电影”的体验。彭师傅是这个小城里曾经离电影最近的人,如今却成了离电影最远的人。“咱们放了一辈子电影,电影院那些工作哪样不是滚瓜烂熟?老电影院没了,当然也就不去看电影了。”

直到2010年,湘乡市在老电影院原址上建成了第一家现代化电影院——新三和影城。在新影城开业后,彭师傅陪着孙子一起去电影院重拾观影记忆。爷孙俩挑了一部《史努比》后坐进了观影厅,“以前老电影院可没有这么舒服,座位都是‘冷板凳’,哪里像这里都是软沙发哟!”一个多小时的观影体验让爷孙俩倍感新鲜。

在“遗失”了老电影院的十几年间,小城人观看电影的热情却没有完全“失落”。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发聚集来的人群,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照样吸引了不少忠实观众。带儿女一起来看露天电影的彭女士连连点赞,“孩子们很爱看‘打仗的电影’,总是磨着妈妈看完电影才回家。”

电影公司负责人肖先成介绍说,老电影院和露天电影构成了几代小城人共有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到近些年,相关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各地还加快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使电影活力进一步释放。湘乡市这样的露天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于2010年启动,平均每年放映8400余场。

2015年上半年,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的县城数字影院采取“先建后补”的优惠政策,对全国24个省份700多家县城数字影院资助4.44亿元;对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贫困县”采取“先补后建”的政策,资助3.3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