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又镌刻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印记--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未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此时此刻,世界也迎来观察中国走向的“两会时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党的主张将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透视中国发展、解析中国信心,人们读出更多的底气、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
新华网出品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又镌刻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印记--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未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此时此刻,世界也迎来观察中国走向的“两会时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党的主张将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透视中国发展、解析中国信心,人们读出更多的底气、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
如果单看GDP,河北中部矿产大县临城是一条断崖式下跌曲线--2014年,受强力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等影响,全县GDP增长由2012年的15%急跌至4%。
与此同时,事关民生之基的就业却划出了一条温暖人心的“U”形曲线--与2012年相比,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13年降至最低位后,2014年强劲反弹,增长超过一倍。
“我们八成的GDP、九成的财政收入靠资源型产业,大规模关停这类企业,很痛,但必须承受。同时咬紧牙关上有发展后劲的产业,为就业扩展空间。”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
小小临城,两条曲线,折射的是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
当下的中国,要单纯的经济增长数字并不难,难的是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是必须打胜、打好的转型仗。
循着这个角度审视新常态“元年”的发展成绩单,就会从“有降有升”、“有慢有快”中读出更多的内涵。
2014年中国经济以增长7.4%收官,为近年来低点。
而伴随这一年的,是全球经济复苏整体弱势,油价持续处于低位,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中艰难转型。
因此,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眼中,“这是一个克服困难的7.4%,一个克服压力的7.4%,在国际上也是一个不低的水平。”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看来,增速的下降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没有采取过度刺激的政策,而是适当定向调控,重当前,更重长远,防止带来后续隐患和问题。”
GDP换档降速,一些指标的“升”却更耐人寻味--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创本世纪以来新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跑赢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正在走强。
“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在提速: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化工业遭遇不少困难,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却呈现“井喷”。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以刷新全球IPO规模的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经济强势成长,成为倒逼转型、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外投资额2014年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额,成为对外净投资国。从商品出口大国变身“高级阶段”的资本输出大国,彰显的是外向型发展能力的跃升。
“增长动力更多元,经济结构更优化,民生改善更给力。这些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经济面临内外部巨大压力情况下开始显现,实在不易。”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感慨,“这才是实质性利好,是真正的底气。”
“虽慢,但更好。”德国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认为,一国经济体增长放慢不一定意味着危机,也可能是成功的现代化的结果。中国经济正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经济换挡减速,改革却快马加鞭。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大改革举措密集推出--
累计取消下放近800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权力“瘦身”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国创业浪潮喷涌而起;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民营银行试点正式破冰,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助力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
提速的,还有依法治国的脚步:修订预算法、环境保护法、药品管理法等;修改安全生产法、保险法、证券法、政府采购法、气象法等……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加彰显。
打铁还需自身硬。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对“四风”;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党政、高校、国企巡视全覆盖,党中央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反腐,书写下“从严治党”的厚重篇章,清风正气扑面而来,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坚持发展、改革、法治、反腐统筹布局,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在充分考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验教训基础上,推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举措。正从不同角度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注入动力、夯实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初春的成都,暖意融融,首批出口美国市场的沃尔沃S60 Inscription车型即将在这里下线。这是第一家汽车企业将“中国制造”汽车大规模出口到美国。而这仅仅是开始。
“美国市场今后将会出现更多中国造的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尽管外界一些声音透出担忧,但像沃尔沃汽车全球总裁汉肯·萨缪尔森这样“压宝”中国的企业界人士并不在少数。
他们看中的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毋庸讳言,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面临着不少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疲软,出口不稳,国内投资降温,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发展机遇何在?未来空间何在?
“‘四个全面’就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中央对挑战不仅有清醒的认识,更有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看来:“这是化挑战为机遇的战略布局。”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蜗居于“地下空间”,与这个城市的繁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有数据说,北京有大约100万人生活在居住环境较差的地下室。
这就是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的现实:不仅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就是同一城市也常有着如硬币两面般的反差。
“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宏伟目标--不仅包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指标,还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要求,更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新图景。
经济学家更从中读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仅以与之配套的城镇化为例。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字的变化。“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推动城乡发展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从推进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必然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一定较快增长提供巨大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说。
而从投资来看,中国的投资资源十分丰富,支撑经济上行的空间很大: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相当于GDP的比例,以国际标准衡量仍属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强大的“储蓄牌”--储蓄率在50%左右,外汇储备高达近4万亿美元。
“中国不缺少投资机会,有充分的产业升级空间和足够的潜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住房和环境管理。中国有潜力通过内需保持强劲的增长,”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即使面对相对不利的外部条件,中国也可以在短期内依靠投资创造就业,而随着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消费也会水涨船高。”
再看外需。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内外联动战略将发挥巨大的引擎作用。
从中央周密部署和谋划,到丝路基金“真金白银”的投入;从今年地方两会上相关省份的积极推进,到沿线国家的踊跃参与……种种信息显示,2015年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延展铺开、做深做实的一年。
“战略布局之下,对内将激发更多内生动力,对外将重塑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的发展将开拓更大空间。”蔡继明代表说。
【返回】
主打稿
2015年3月2日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又镌刻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印记--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未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此时此刻,世界也迎来观察中国走向的“两会时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党的主张将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透视中国发展、解析中国信心,人们读出更多的底气、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
如果单看GDP,河北中部矿产大县临城是一条断崖式下跌曲线--2014年,受强力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等影响,全县GDP增长由2012年的15%急跌至4%。
与此同时,事关民生之基的就业却划出了一条温暖人心的“U”形曲线--与2012年相比,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13年降至最低位后,2014年强劲反弹,增长超过一倍。
“我们八成的GDP、九成的财政收入靠资源型产业,大规模关停这类企业,很痛,但必须承受。同时咬紧牙关上有发展后劲的产业,为就业扩展空间。”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
小小临城,两条曲线,折射的是步入发展新常态的中国。
当下的中国,要单纯的经济增长数字并不难,难的是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是必须打胜、打好的转型仗。
循着这个角度审视新常态“元年”的发展成绩单,就会从“有降有升”、“有慢有快”中读出更多的内涵。
2014年中国经济以增长7.4%收官,为近年来低点。
而伴随这一年的,是全球经济复苏整体弱势,油价持续处于低位,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中艰难转型。
因此,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眼中,“这是一个克服困难的7.4%,一个克服压力的7.4%,在国际上也是一个不低的水平。”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看来,增速的下降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没有采取过度刺激的政策,而是适当定向调控,重当前,更重长远,防止带来后续隐患和问题。”
GDP换档降速,一些指标的“升”却更耐人寻味--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创本世纪以来新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跑赢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正在走强。
“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在提速: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化工业遭遇不少困难,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却呈现“井喷”。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以刷新全球IPO规模的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经济强势成长,成为倒逼转型、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外投资额2014年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额,成为对外净投资国。从商品出口大国变身“高级阶段”的资本输出大国,彰显的是外向型发展能力的跃升。
“增长动力更多元,经济结构更优化,民生改善更给力。这些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经济面临内外部巨大压力情况下开始显现,实在不易。”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感慨,“这才是实质性利好,是真正的底气。”
“虽慢,但更好。”德国中国问题专家弗兰克·泽林认为,一国经济体增长放慢不一定意味着危机,也可能是成功的现代化的结果。中国经济正由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经济换挡减速,改革却快马加鞭。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大改革举措密集推出--
累计取消下放近800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权力“瘦身”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国创业浪潮喷涌而起;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民营银行试点正式破冰,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助力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
“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
提速的,还有依法治国的脚步:修订预算法、环境保护法、药品管理法等;修改安全生产法、保险法、证券法、政府采购法、气象法等……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加彰显。
打铁还需自身硬。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对“四风”;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党政、高校、国企巡视全覆盖,党中央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猛药去疴的决心推进反腐,书写下“从严治党”的厚重篇章,清风正气扑面而来,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坚持发展、改革、法治、反腐统筹布局,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在充分考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验教训基础上,推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举措。正从不同角度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注入动力、夯实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初春的成都,暖意融融,首批出口美国市场的沃尔沃S60 Inscription车型即将在这里下线。这是第一家汽车企业将“中国制造”汽车大规模出口到美国。而这仅仅是开始。
“美国市场今后将会出现更多中国造的沃尔沃汽车。”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尽管外界一些声音透出担忧,但像沃尔沃汽车全球总裁汉肯·萨缪尔森这样“压宝”中国的企业界人士并不在少数。
他们看中的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毋庸讳言,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面临着不少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疲软,出口不稳,国内投资降温,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发展机遇何在?未来空间何在?
“‘四个全面’就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中央对挑战不仅有清醒的认识,更有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看来:“这是化挑战为机遇的战略布局。”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蜗居于“地下空间”,与这个城市的繁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有数据说,北京有大约100万人生活在居住环境较差的地下室。
这就是发展不平衡的中国的现实:不仅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就是同一城市也常有着如硬币两面般的反差。
“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着眼点就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宏伟目标--不仅包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指标,还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要求,更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新图景。
经济学家更从中读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仅以与之配套的城镇化为例。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新型城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人口数字的变化。“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推动城乡发展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从推进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到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必然为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一定较快增长提供巨大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说。
而从投资来看,中国的投资资源十分丰富,支撑经济上行的空间很大: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相当于GDP的比例,以国际标准衡量仍属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强大的“储蓄牌”--储蓄率在50%左右,外汇储备高达近4万亿美元。
“中国不缺少投资机会,有充分的产业升级空间和足够的潜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住房和环境管理。中国有潜力通过内需保持强劲的增长,”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即使面对相对不利的外部条件,中国也可以在短期内依靠投资创造就业,而随着就业岗位数量的增加,消费也会水涨船高。”
再看外需。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内外联动战略将发挥巨大的引擎作用。
从中央周密部署和谋划,到丝路基金“真金白银”的投入;从今年地方两会上相关省份的积极推进,到沿线国家的踊跃参与……种种信息显示,2015年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延展铺开、做深做实的一年。
“战略布局之下,对内将激发更多内生动力,对外将重塑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的发展将开拓更大空间。”蔡继明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