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400米、宽百米、高数十米的空间中,集结着6座塔吊、十几台汽车吊,脚手架密密麻麻,电火花不停闪烁,两千多人24小时无间歇作业……
——上安电厂环保改造高峰的情景,恰似战场。
电厂全部6台机组中,有4台在2014年完成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升级改造。
作业强度前所未有。一个脱硫班长,一天内在现场接打各种协调电话几百个。一个检修部负责人,媳妇生了双胞胎他却没空回家。带病上岗的、连续十几天不倒休的,更屡见不鲜。
《史记》载,韩信“背水一战”,“军皆殊死战,不可败”。无路可退,将士奋勇争先。
上安策划部副主任陈君焱说,电厂被几条“红线”卡死:完不成改造任务,不行;因改造影响发电任务,不行;改造失败,没有二次机会。一句话,“前进者生,后退者死”。
上安电厂总装机容量256万千瓦,是河北最大火电厂之一,也曾是井陉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历年减排考核,上安不达标,井陉乃至其所在的石家庄市就难以完成任务。
改造后,上安电厂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全面降级:二氧化硫,从1.5万吨降至3000吨;氮氧化物,从近5万吨降至七八千吨;烟尘,从2000吨降至六七百吨。
对这家建于1986年的火电厂,转型之路走得不易。
“原来根本就没减排这一说。当时工业发展的标志就是‘大烟囱’。”上安电厂党委书记闫书耕说,“脱硫是2008年才提出来的,一切从头学起。”
很多井陉人对转型的艰难都深有体会。
上安镇西方岭村村民李计红的石灰窑,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关闭,他随后开了个小服装厂。哪知,隔行如隔山,几年间交下一笔笔“学费”。
他先做牛仔服,一上市款式就过时了,当年赔了30多万元。直到现在,还有6000件衣服压在库房里。
接着做野外休闲服装,但布料选错了,一洗就缩水,“成人衣服变童装”。又赔了十几万。
今年43岁的李计红,是个有担当的汉子,衣服卖不出去,工人工资照发:“在我这儿干活的几十号人,都是乡里乡亲,大多是大娘大姐。我倒了,她们到哪儿找活儿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找到一条新路,为北京一家品牌企业做来样加工,市场更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