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口东安镇兴田村,冯永均夫妇站在自家经营的大巴山森林人家龙洞山庄前。曾无数次望着家门口重重叠叠的群山,守着斜斜地横在山坡上贫瘠的耕地,几年前的冯永均永远无法想象,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今天正发生着的变化。
晨雾中的兴田村。重庆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地处大巴山腹地,海拔1200—2300米,高山深沟,九山半水半分田,世代以传统农业为生。2010年以前兴田村近20%的农户举家外迁,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40%,青壮年全部外出务工,姑娘只有外嫁很少愿意进来的,所以村里不少人打着光棍。
天刚亮,冯永均便上山寻找食材,以便招待客人。由于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包括兴田村在内的东安镇,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城口条件最艰苦的乡镇之一。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加上扶贫政策的大力帮扶,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兴田村打造乡村旅游,办起了大巴山森林人家农家乐,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冯永均在山脚一个坡地上的菜架,采撷四季豆。天然无污染的农家菜,在当地村民看来最为简单的食物,却成了最能吸引城市游客的菜肴。如今,兴田村的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1100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8.7%。越来越多像冯永均一样的村民,不用再背上行囊远离家乡。
冯永均将采摘到的菜品,绑在摩托车上。尝到了旅游致富的甜头,在政府的帮扶补贴下,2013年冯永均又通过贷款等方式投资近100万元,修了一幢三楼一底真正属于自己的农家乐,其中一间门面专门用来做土特产专卖,这些曾经让他食之无味的果腹之物,如今成了新的商机。
重庆启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以后,冯永均夫妇搬下了山开始了新的生活,年迈的父母眷念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屋,因此不愿意随儿子下山,冯永均夫妇便定期抽空回去看看老人。
重庆城口东安镇兴田村,冯永均夫妇看望住在老屋的父母后骑着摩托车回家。如今村里的硬化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曾经仅供一人通行的泥巴路,只留在了当地人的记忆里。
看望完父母后,冯永均夫妇赶回家中整理客房,准备迎接刚刚来电话的客人。如今冯家的生活越过越红火,通过农家乐的经营能够得到比较满意的收入,“这一切,都得益于好政策”冯永均说。
妻子则抓紧时间,准备午饭所需的食材。当初冯永均突然想关掉搞得好好的养猪场开农家乐时,尽管满是顾虑,妻子依然支持了丈夫的决定。
冯永均的爱人在厨房忙活,准备客人的晚饭,当天晚上,有来自重庆主城的近30名游客在此用餐,过夜。
冯永均也来到厨房,帮忙装盘、上菜。冯永均说:“现在还好,前几个月是旺季,游客不提前几周根本订不到房间”。
平日,客人不多时,冯永均夫妇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客人多时,则会请人临时帮忙”。
在品尝到可口的农家饭菜后,一位游客站到椅子上,拍下满桌美食“我得向家里人秀一秀”。 如今的兴田村建起了一排排黄墙青瓦的巴渝风格“小洋楼”、活动广场;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里通了宽带、自来水、数字电视,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多。
忙活了几个小时,等客人吃完饭,收拾干净后,冯永均夫妇才开始吃晚饭,没多久,当天刚到的客人便前往找其咨询当地游玩“攻略”,冯永均一家只好边吃边给客人介绍周边的旅游线路。
重庆城口东安镇兴田村,冯永均在家门口向结束旅程的客人挥手告别。曾经的大山阻隔了兴田人走向山外的脚步,如今的大山带来了山外的游客,也带来了财富。2011年以来,兴田村建成大巴山森林人家50余户、三星级“大巴山森林人家”1家,床位1071张,带动近144户420余人从业旅游。
本期“梦想进行时”由
中央网信办指导
新华网出品
扫一扫,查看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