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每天早上9点,茨旦吉会出现在一间20平米左右的板房里,这是他的办公室,里面电脑、复印机等办公用具一应俱全。茨旦吉能拥有这样良好的工作条件,得益于“十二五”期间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扶持。
2/13
茨旦吉曾经是一名“北漂”,他在北京干过厨师、理发师、塑钢厂工人。外出打工,这是大多数白马藏族年轻人曾经选择的路。但19岁那一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平武县白马乡。“白马藏族的许多传统文化正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而断代,这是我回家的原因。”茨旦吉说。
3/13
茨旦吉的爷爷名叫谷雨,是一名老党员。而茨旦吉的父亲,曾经是乡里备受尊敬的“有学问”的人,已经过世了。这里说的“有学问”指的是对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认识很深。谷雨一直认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要靠年轻人。谷雨说:“我很高兴茨旦吉能来做这样的事情。”
4/13
“我做这项工作之初是非常煎熬的,人们都觉得我疯了。”茨旦吉坦言,刚起步的时候他很孤独,得不到任何人的理解,与他同龄的本族年轻人几乎都在外闯荡。而最窘迫的是,他没有任何收入。但茨旦吉没有想过放弃,他说:“我对本族文化很感兴趣,把它们传承和弘扬,是我的梦想。”
5/13
茨旦吉的坚持迎来了转机——当地政府按“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加大对白马藏族文化挖掘传承的支持。其中,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被作为了一个重要手段。2013年,“白马王朗”景区在当地落成,茨旦吉成为旅游公司文化事业部的一名职员。
6/13
旅游公司为员工包吃包住,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最重要的是,茨旦吉每个月还能领到3000多块钱的工资。“确实很感激政府的这些举措,我现在能一心一意做我想做的事情。”茨旦吉说。
7/13
旅游公司文化事业部的工作流程是,由茨旦吉整理出相应的传统文化资料,再交由同事设计出相应的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成为当地打出的“形象牌”,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从而使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8/13
资料的搜集工作是一个繁琐的过程,茨旦吉需要从祖辈流传下来的经书中梳理出一些故事的脉络。经书上的文字全是艰深晦涩的古藏文,能看懂的人在整个白马地区只有寥寥几人。当地人都说茨旦吉极具天赋,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学习古藏文,仅用了一年半便可“出师”。
9/13
除了文献研究,茨旦吉还需要经常走访村中的老人。这些老人在当地被称为“活化石”,从他们的口中,可以得知书上没有记载的史实。最远的一次,茨旦吉为了拜访一位老人,来回总共走了约8公里的山路。茨旦吉说:“我想成为一个年轻的‘活化石’。”
10/13
茨旦吉将整理好的资料打印出来。这些资料不但是当地旅游的宣传文案,而且对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意义。茨旦吉说:“人们对我的态度已经从以前的不理解转变到了尊重,尤其是年轻人,很多都对本族传统文化开始感兴趣。”
11/13
茨旦吉还开设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博,名叫“白马人茨旦吉”。他平时会将自己写的一些关于白马文化的有趣的东西发到微博上去。“刚刚开通不到2个月,粉丝还不是很多,以后会多起来的。”茨旦吉说。
12/13
茨旦吉的母亲在贵州工作,平常他一个人住在家里。闲暇之余,茨旦吉喜欢翻看家里已经流传了好几代的古书。他说,这些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13/13
茨旦吉的目标是将白马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这件事我会做一辈子,因为这是我一生的梦想。”茨旦吉说。

本期“梦想进行时”由

中央网信办指导

新华网出品

扫一扫,查看手机版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